兩會整理》為習近平第三任期鋪路?
綜合媒體報導,習近平尋求前所未有的第三任國家主席任期,近期大陸全國人大會議對中美關係表示,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應該成為新時期中美正確的相處之道。對面台灣問題,仍以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是中國同所有國家發展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
中美關係
大陸全國人大發言人張業遂4日針對中美關係表示,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應該成為新時期中美正確的相處之道。
張業遂說,去年11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訊會晤,就中美關係發展的戰略性、全域性、根本性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進行了充分深入的溝通和交流。
他表示,中方對美政策是一貫和明確的。一個穩定的中美關係既有利於中美各自發展,也有利於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有利於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新冠病毒疫情等全球性挑戰。
張業遂並解釋,和平共處的關鍵是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各自選擇的政治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尊重不干涉內政等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合作共贏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期待。
至於美國國會通過「美國競爭法案」,且目前正在醞釀通過「美國晶片法案」,張業遂表示,美國如何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包括晶片研發和製造能力,是美國自己的事情。但是以中國的發展為藉口、將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的做法,只會破壞中美互信與合作,也必將損害美國的自身利益。
張業遂最後強調,以意識形態劃線,拉「小圈子」,搞集團對抗,都有悖於時代發展潮流,也根本行不通。
一中原則
張業遂回答有關台灣問題時說,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公認的國際關係準則,是中國同所有國家發展雙邊關係的政治基礎。
他表示,「1991年在中國同立陶宛簽署的建交公報中,立陶宛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明確承諾不和台灣建立官方關係和進行官方往來。」
張業遂表示,去年11月,立陶宛政府宣布允許台灣當局設立在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這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違背立方在兩國建交時所做的政治承諾。中國政府對此做出堅決回應是完全正當必然的,目前兩國關係中出現的問題責任完全在立方。
張業遂接著稱,在國際貿易中,中國一向主張尊重世貿組織的規則,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從來不歧視任何國家、任何企業,因此不存在所謂經濟脅迫問題。至於歐盟在世貿組織提起訴訟一事,他談到,這不具建設性,希望歐盟採取客觀公正的立場,不要將中立之間的問題擴大化或者上升到中歐關係的層面。
兩岸關係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主任王英津在港媒中評社撰文,指出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針對對台政策提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他並羅列12個方面闡釋總體方略,包括:兩岸統一的「兩制」台灣方案,最終將通過《台灣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加以確認和保障。
根據中評社報導,王英津羅列的12個總體方略以下簡述:
第一,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根本。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
第二,以人民為中心。尊重和順應兩岸14億中國人的主流民意。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
第三,以新理念為引領。「兩岸一家親」是大陸開展對台工作的出發點;「兩岸命運共同體」是推進國家統一進程的憑籍、載體和路徑;「共圓中國夢」既是兩岸攜手推進國家統一進程的行為過程,也是目標指向;「兩岸心靈契合」是對國家統一目標的更高價值追求。這些理念雖各有側重,但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新時代對台工作的理念體系。
第四,以一個中國原則為基礎。一個中國原則既是兩岸統一的出發點,也是兩岸統一的落腳點;既是大陸促統、反獨”的政治基礎,也是兩岸官方交流合作、實現和平統一的政治基礎。
第五,以「一國兩制」為統一架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第六,以結束政治對立實現政權統一為目標。兩岸統一與東西德、南北朝鮮、南北越等「分裂國家」的統一有著本質不同,它不是國家與國家的統一,而是在一個中國框架下或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實現兩個政權的統一。
第七,以民族偉大復興為終極指向。決台灣問題的具體戰略,必須服從和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體戰略。
第八,以交融發展為推力。交融發展是推進國家和平統一進程的重要動力,具體包括:一是交流合作,二是融合發展。
第九,以協商談判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為手段。大陸雖一貫堅持和平統一立場,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武力統一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勢下,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最後保留手段。當前,日趨複雜嚴峻的台海局勢迫使必須做好「練兵備戰」的各項準備,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維護台海和平穩定,進而實現和平統一。
第十,以反對「台獨」和外部干涉為要務。
第十一,以國家實力為後盾。實現國家統一。台灣問題的解決最終取決於「小兩岸」及「大兩岸」的實力對比。
第十二,以法治為保障。大陸反「獨」促統,不僅要依據相關政策,更要遵循大陸《憲法》、《反分裂國家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未來,兩岸統一的「兩制」台灣方案,最終將通過《台灣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加以確認和保障。
為習近平第三任期鋪路?
籠罩這次全國人大會議的另一個主要議題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尋求前所未有的第三任國家主席任期。
在2018年取消中國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後,國際社會一直密切關注習近平在過去幾年,進一步鞏固其權力的舉動。雖然專家認為人大會議期間的討論,可能不會直接碰觸到這個問題,但他們說,會議期間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將為習近平在今年秋天登場的二十大期間實現第三任期鋪路。
中國獨立學者認為,這次人大會議本身是要服務於習近平連任。這次兩會是本屆政協的最後一次全會,要總結過去五年的工作,並為未來做一些展望,包含未來立法規劃,以及政治建議,以及討論一些重大問題。這些都是為習近平的連任起了很大的作用。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的所長王信賢則表示,習近平的第三任期將是今年全國人大的一個重要背景,因為它是過去一年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的一部分,這些事件旨在鞏固習近平在中國的權力。他說:「從去年的七一百年黨慶到去年11月的六中全會,以及這次冬季奧運還有兩會,這都是一連串重大的政治任務,以確保二十大的順利召開,以及以習近平為中心的領導及他的續任。」
作為強調中國治理模式的成功和優越性的重要場合,專家們認為,北京將利用人大會議來強調其「動態清零政策」的成功。
王信賢說:「當中國政府在全國人大會議上談論中國在過去一年的成就時,他們將強調中國在習近平領導下對抗新冠疫情的政策。我認為中國將繼續強調『動態清零』的重要性,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反映中國比西方國家優越的模式。」
至於中國是否會考慮從「動態清零」逐漸轉向「與病毒共存」?王信賢認為中國在今年秋天的二十大之前,應該都不會考慮這麼做。他告訴德國之聲:「在二十大之前,中國不可能宣布與病毒共存,因為二十大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任務,有任何閃失的話,中共都無法承受。所以我認為中共一定會在人大提到習近平帶領對抗疫情的狀況,但我不認為會提到與病毒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