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副總編:商旅可能永遠無法恢復疫情前水準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延燒,英國《經濟學人》副總編輯斯丹迪奇今天表示,各國政府企業補助退場後,今年稍晚將會看到疫情真正的損害,這可能是一幅非常醜陋的畫面。全球商務旅行可能會下降40%左右,而且可能永遠不會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斯丹迪奇今天在天下經濟論壇冬季場,說明今年全球大趨勢指出,從2020年底到2021年,疫苗開始被授權施打,很多人認為這將是一劑靈丹妙藥,讓世界各地受到疫情嚴重破壞的一切,很快恢復正常,但這顯然太過於樂觀。

他說,疫苗的生產和分配,比人們預期的還要複雜,最少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能夠讓疫苗接種擴展到所有國家、並達到讓我們將疫情拋諸腦後的程度。

與管控疫情一樣,在接種疫苗這件事上,不同國家之間也會有很大差異。國際間有個稱為COVAX的計劃,確保最貧窮的國家,至少第一線醫療工作者及最脆弱的族群,都能夠接種疫苗。但斯丹迪奇表示,目前,即使連最富裕的國家也陷入苦戰,這與今年全球經濟復甦情況相關。

他說,除了台灣,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經歷經濟衰退,接下來經濟復甦的速度,取決於接種疫苗的速度。各國政府一直在補助企業,讓它們可以繼續支付員工薪資,尤其在歐洲。只有在這些補助退場後,才能看到疫情真正造成的損害。「這可能是一幅非常醜陋的畫面,今年稍晚才會看到」。

此外,斯丹迪奇表示,我們也看到不均衡的復甦,國家之間復甦速度不同,不同產業之間,也有所差異。科技業做得很好,航空業情況則很糟。2021年將繼續看到這種非常不穩定、不平衡的復甦情況。

另外一個疫情可能帶來的長期改變,是跨境長途旅行大幅減少。他說,疫情讓我們習慣生活在一個不那麼自由的世界,更少的旅行和遊客,尤其是更少的商務旅行。有預估認為,全球商務旅行可能會下降40%左右,而且可能永遠不會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在飯店、航空業收入中,商務客是最重要收入來源,過去豐厚的商務收入,讓相關業者得以壓低非商務住房與機票價格。他說,現在商務收入大幅減少,意味著業者可能會調高非商務價格,彌補減少的商務收入。這代表未來非商務遊客可能會更偏好國內短程旅行,這將對世界各地旅遊模式產生深遠而長期的影響。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