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未來人才要超前部署

 

培養未來巿場需要的人才要超前部署要為未來需求預做準備

日前與一位醫界朋友交流,對於國內醫學系學生總額是否應該鬆綁,那位醫師友人的看法認為目前醫界的現況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都會地區的醫師已足夠,但偏遠地區的醫師不足,如果考量巿場供需的現況,一旦開放醫學生的錄取名額,他擔心會對醫界造成供過於求的影響。

但我的看法不同,「培養未來巿場需要的人才要超前部署」,要為未來需求預做準備。依現況來看人才可能已經足夠,但如果要將醫療服務的對象從台灣擴及全世界,看未來十年、廿年之後的巿場需求,醫界的人才就會不足。

尤其醫界人才的培育及訓練比起其他行業需要更長的時間,往往十年才能培養出一位基層的醫師,而培養一位經驗豐富的醫師更需要廿年以上。

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為例,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今能站在世界領先的地位,從人才角度來看,是因為台灣的社會文化很鼓勵理工人才的培養,不過台灣早期沒理工人才的工作機會,所以早年許多理工人才出國留學,這些碩博士人才畢業後暫時留在美國,等到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後巿場有需求也有舞台,人才就回流了。

加上過去台灣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在於高科技產業是以全世界為巿場,服務對象是全世界的人。而台灣醫界雖然是台灣最優秀的一群人,但能服務的對象相對只在台灣,且只在區域巿場,相對有限,所能創造價值的空間也受到限制。

面對未來智慧醫療的發展趨勢,醫療人員的才智與經驗可以透過電子醫材及AI人工智慧的應用,將台灣已證明領先國際的臨床實驗項目作為示範點,面向全球巿場,這也是我常說的「讓醫師睡覺也能賺錢」(指醫師睡覺時智財在國外其他地方可以繼續服務)。

預期未來半導體產業的需求仍然高度成長,人才不足的現象也會更吃緊,立法院特別通過《產學創新條例》,並在台、成、清、交設立創新學院培育更多人才。而醫界人才的培養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要更早展開超前部署,才能讓台灣掌握未來在醫療服務巿場的新機會。

過去醫療主管機關沒有把醫療服務當成產業,因此也沒有推動醫療服務產業化與國際化的思維。從網路查詢「產業化」的定義,可以看到「產業化是指某種產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以行業需求為導向,以實現效益為目標,依靠專業服務和質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

一般而言,產業可分為三類,分別是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製造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且在先進國家,服務業的GDP往往是農業+製造業的兩倍。藉由產業化的過程,才能更有效地創造更高價值,造福人群。

在過去醫療被視為是救人的崇高理想與使命,不被視為產業,但實際上醫療服務也要以產業思維來推動產業化及國際化,才能創造更高價值,並對人類有更大的貢獻。這是觀念問題,領導人的思維要先改變,然後引導社會文化改變,否則用舊思維與舊機制,要年輕人以此面對未來會產生代溝,也不利台灣贏向未來。

 

 

施振榮

宏碁集團創辦人兼榮譽董事長暨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目前並擔任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TC樂友會長、灣聲樂團後援會會長,同時也是文化科技發展聯盟召集人、文化科技發展協會理事長及科文雙融公司董事長,及公共電視、華視董事。他也是台灣精品品牌協會及台灣全球無線平台策進會榮譽理事長、亞洲管理學院董事 。

相關專欄

快樂與幸福也是一種富有,雖然快樂和幸福不是傳統對於富的定義,但有了快樂和幸福,富才有意義;若沒有快樂及幸福,人生又有什麼意義?還有「利他」...
王道係緣於春秋戰國時期由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孟子 提出,談的是對當時政治領導人的治國建言。孟子所談的王道思維,是一種理想,對國家領導人的期許...
「我最大的孩子是USC的學生,論文就在討論AI那時候可說是他的黑暗期,因為許多人告訴他這個題目很難拿到博士;從這個例子來看,...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直言,人須借助AI做為創造價值的工具,「不用未來就會吃虧」。AI已是既定的大趨勢,必須要順這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