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見真章,台灣數位環境亟待改進
編按:
《工商時報》社論指出,當人類歷史邁向「數位世界」,「資料」又將取代「石油」成為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能源之際;數位世界所需的數位環境(5G、人工智慧、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疫情中更有感受,政府應正視數位問題,數位環境亟待加強和改善。
2020年這場世紀性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強烈感受到全球數位化的浪潮銳不可當;這場世紀性疫情,成了數位化社會最大的推手,喊了數十年的數位化時代,經由這次疫情,加速推進到達數位化軌道,人類社會這次真正的邁向「數位世界」;但數位世界所需的環境建構,我們已超前部署了嗎?這場疫情,不論個人生活、企業經營、甚至國家治理,能更及時、更迅速、更有效反應和行動的,都是數位化做得比較好的企業、城市與國家;因疫情限制了國民的活動空間,但日子如何生活下去?日常生活用品依靠著強大的物流系統在維持,快遞人員和外賣商店的背後是數位化運營系統在支撐;中國大陸武漢市在面對對疫情時,為何可以那麼快下令封城?而歐美為何有所遲疑?關鍵就在他們當地生活服務系統是否已數位化。
數位化的邏輯模式是摩爾定律、網路效應、零邊際成本與指數級增長;數位企業資源,能創造極高經濟價值、增加極高的效率,但又使用了極低的社會成本;這是互聯網公司所以能創造美金兆元市值原因的邏輯,Zoom是這個邏輯最新例證;因新冠疫情,人們無法聚集開會,無法如過往到辦公室上班,Zoom提供了最符合公司繼續運營最佳工具;在2019年底,Zoom只有1000萬用戶,在疫情助推下,只花了三個月,就躍升到2億用戶,增長20倍;而2021年初又只花了三個星期,它的用戶數從2億增長到3億;所以說,世紀疫情是人類社會邁向數位世界的指標性事件。
歷史上任何一場全球性事件,不論它是一場天災,還是一次人禍,都會對人類生活、企業經營、國家治理乃至國際關係帶來巨大的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讓美國崛起,挑戰英國世界霸權地位,這次疫情讓美國面對世界崛起國家的挑戰;中國大陸在疫後提出了一個「新基建」政策,這場新基建的歷史意義,堪比1933年羅斯福總統在美國大蕭條時期宣示的美國交通基礎建設,也可以媲美上世紀90年代柯林頓總統宣示的「NII資訊公路」建設;中國的新基建可以看作是國家數位化基礎建設,這比「NII資訊公路」再上一層;「新基建」包括5G、人工智慧、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共同構成建設數位化國家的基礎工具;拜登總統上任後於2021年3月31日發布一項「美國就業計畫」,將在8年內於美國基礎建設上投入2兆美元,其目的就在提升美國全球科技領導地位及創新優勢,以面對挑戰與威脅。
過去十年來,數位化工具的成熟發展,形成了世界經濟新的驅動力,資料取代石油成為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能源;其中有五個最重要工具,解決了海量資料大規模、高效率、低成本的各項問題;一是互聯網(物聯網):解決了收集海量資料的問題;二是區塊鏈:分散式資料庫、分散式總帳,解決了信任海量資料的問題;三是雲計算:解決了儲存和計算海量資料的問題;四是人工智慧:解決了使用海量資料的問題;五是5G:解決了使用海量資料的時間問題;量變引起質變,這幾項數位化核心工具的成熟,讓我們能夠輕易的得到和使用海量資料邁入質變。
施打疫苗形成集體免疫,已是目前全球抗疫防疫的共識;台灣因等待自製疫苗,造成疫苗缺貨、疫情惡化;需急起直追,盡快取得疫苗。目前政府雖同意全民施打疫苗由政府全額負擔(包括疫苗費用、健保手續費、注射費等),以加速全民施打,早日形成集體免疫,但這恐也是半年後的事。疫情突然升高,中小學、大專院校的遠距教學終於全面上線,疫情方興未艾,遠距教學已經是無可避免的事實與挑戰,教育部應思考從應急到長期常態的教學模式改變;遠距教學的難點:點名不易、個別學生學習狀態、缺課情況無法掌握;老師的需要:能將課堂管理、授課、評量等教育功能匯整在一個平台,是一站式服務、開放式互動平台,此平台是專為教學現場開發的;社會的期待:確實解決「沒停課卻停學」的根本問題;不知道教育部是否已有準備,規劃協助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們克服及解決下一代教育問題?
綜上所述,當人類歷史邁向「數位世界」,「資料」又將取代「石油」成為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能源之際;數位世界所需的數位環境(5G、人工智慧、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我們準備得如何?中國大陸在疫後提出了「新基建」,美國提出了「美國就業計畫」;我國網路速度與頻寬嚴重的不足,在這次疫情中更有感受;工商界無法應用網路維持正常的營運,教育界無法應用網路做好視訊教學,學生與社會自學人士也無法應用網路與老師互動學習;不論疫情還要持續多久,台灣數位環境亟待加強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