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解封」正式上路 陳秀熙:要搭配檢測才安全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全國3級警戒延長至7月26日,並從7月13日起「微解封」,部分藝文場所、運動、旅遊場域可適度鬆綁,但各縣市政府針對微解封仍有不同的規定。

防疫和經濟如何兼顧,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指揮中心雖然宣布微解封,但地方沒人敢微解封,很多規定也顯得「自相矛盾」,甚至可能是各部會趕交差指引拼湊上呈,如此一來實際執行的確難遵守,接下來台灣若想一步步走向解封,到底該怎麼做?

台灣接下來該怎麼做,才能逐步走向解封?

首任疾管局局長張鴻仁、陽明交大公衛所兼任教授張鴻仁,電訪時指出,要思考是否解封,得要先思考幾個面向的問題。張鴻仁表示,在民主國家的體制下,其實指揮中心也只能舉例列出大方向,「今天要微解封,一定要想為什麼要微解封?大家贊成嗎?」

張鴻仁也提到,若是繼續封城下去,有幾百萬人的生活會出問題,「喜歡在防疫上比較嚴格的人,都是比較佔優勢的,照裡說嚴格一點對防疫的確會比較好,但會為此鼓掌的人大部分都不需要出去工作,或是可以居家遠距上班的人,因為風險越低對他越有利。所以一個國家在想政策的時候要想很清楚,為什麼我們要微解封?」

陳秀熙:逐步解封要搭配檢測才安全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日前接受電訪時指出,逐步解封還要搭配檢測才安全,「如果沒有檢測就沒辦法解封,解封一定不會只有三級警戒或二級警戒這種方式,一定要配合檢測。檢測也不是隨時、每個人都要做,是像這種市場、農場運銷、夜市等一整個產業鏈,一定要不定時的檢測配合,因為零星感染、群聚感染一定還是存在的,要用這種檢測方式讓傷害減到最小,再搭配境外阻絕,這樣就比較沒問題。」

不過國民黨立委賴士葆仍認為,指揮中心大權在握,訂出爭議極大的規範,「不遵守就罰錢,但有些細節還要交由地方政府來制定,如此一來,如果疫情再次爆發的話,就可以甩鍋給地方政府,面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不負責任,且帶有政治味的微解封做法,老百姓除了哀怨還能怎樣?」

顯然,對於台灣該如何一步步走向解封,配套措施該如何因應,專家學者也仍有不同調,只能靠各地政府想出能符合人民最大福祉的辦法,以及增加疫苗施打率,才有機會更有效率地控制疫情,早日迎接解封。

相關新聞

新台幣近期失速爆升引發恐慌,市場對關稅戰升級為貨幣戰的憂慮成為現在進行式,新台幣短短兩日升值達1.872元,不僅衝擊出口商獲利,...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