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通膨隱憂及預期物價上漲心理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諸多徵兆都已顯示,這一波物價上漲壓力不容小覷,政府必須嚴防短期間的物價失控,以及接下來後疫情時代的通膨逆襲。

行政院主計總處上周發布今年7月物價統計,受到油料費、蔬菜價格上漲影響,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回升到1.95%,略高於6月的1.87%,再度逼近2%的警戒點;扣除蔬果、能源後的核心CPI年增率則為1.29%。同時,7月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為11.77%,寫下近17年來新高。

由於近日中南部又陷雨災,勢必再造成蔬菜等食物類商品價格波動,加上疫情三級警戒已降回二級,社會陸續恢復活動,解封之後的報復性消費蓄勢待發,這個月CPI年增率欲低不易,在通膨已然升溫及躉售物價上漲遞延效應的大環境下,一旦觸發全面性的預期物價上漲心理,整體物價情勢令人憂心。

主計總處在上個月發布6月物價統計時曾指出,這一波物價上揚屬於短期現象,今年物價波峰可望落在第2季,下半年物價即漸回穩。但7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卻再攀高,尤其是17項重要民生物價更大漲3.01%,創下逾二年半來最大漲幅,顯示物價情勢已不在掌控,蠢蠢欲動。

另一方面,根據央行第2季理監事會議紀錄,與會眾多理事強烈關切通膨升溫情勢,包括因國際油價波動帶來的輸入性通膨,以及進口物價與躉售物價指數快速上漲等現象。根據當時央行預估,今年通膨率高點落在第2季,下半年便會緩步回降,但央行已然將今年CPI及核心CPI年增率預測值,分別由1.07%、0.77%大幅上修為1.60%、1.11%,可見物價情勢已現轉折。

這一波通膨升溫源自國際景氣復甦,需求升高,至今國際農工原料價格仍處於相對偏高水準,儘管美國聯準會(Fed)距離升息還有時日,但國際經濟大環境明確,顯示在經濟復甦、各地陸續解封之際,需求開始回升,企業轉嫁成本,正帶動通膨上升。

國際貨幣基金(IMF)前不久也才再警示,雖然全球經濟復甦仍充滿不確定性,但通膨風險將證明不會只是暫時的,IMF更呼籲各國央行要未雨綢繆、採取預防行動;IMF首席經濟學家高萍娜還警告說:「一些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的通膨將維持高檔,並且持續至2022年,原因之一是食品價格持續走高的壓力和貨幣貶值。」所言都值得我國央行警惕。

尤其對台灣這樣的小型經濟體來說,一旦國際經濟金融情勢驟起波瀾,必將首當其衝,外資動向及國際美元走勢就是一個重要變數。金管會最新公布,7月淨匯出近35.1億美元,再創今年單月新高。這樣的外資動向,很難不令人憂心。

在過去很長的期間,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呈現強勢,但隨著美國經濟榮景再現及縮表倒數計時,極有可能帶動國際資金從新興市場撤出,以及國際美元轉呈強勢,這也意味新台幣有機會走回弱勢格局,屆時將可能反轉原先強勢新台幣有助緩和通膨輸入因素,匯率變化反而成為加重通膨壓力一大變數。

至於在國內方面,天候因素所造成蔬果價格的短期波動,本來不需要太過緊張,但政府必須注意防範的是,萬一民間掀起預期物價上漲心理,在現今已有通膨壓力的溫床上,可能會造成其他商品跟著漲價的連鎖效應。

另一方面,為了因應疫情對很多行業的衝擊,行政院研擬在下半年發放「振興五倍券」。某種程度上這項措施無異於大印鈔票,在疫後時代適時投入,或有助於為百業加添復甦柴火。但若是時機未能抓準,反而可能因此觸發通膨,未得其利,先蒙其害。

主計總處及央行至今的基調,都強調尚無通膨現象。我們可以理解官方安穩民心立場,卻不能一味樂觀地看待物價情勢及輕忽已經浮現的各項通膨隱憂。最後我們必須要提醒,諸多徵兆都已顯示,這一波物價上漲壓力不容小覷,政府必須嚴防短期間的物價失控,以及接下來後疫情時代的通膨逆襲。

相關新聞

缺電危機引發社會關注,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日前呼籲「 核能 不是人類公敵」, 國民黨 立委與學者專家昨天宣布,將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
當沖降稅的第二次延長將於年底到期,第三次延長的呼聲已起,甚至有單位鼓吹當沖降稅的「常態化」、永久釋出租稅優惠,從此沒有到期煩惱。...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
老幹、新枝加入陣容,潘俊榮掌舵,苗豐盛任監事會召集人,朝世代交替邁進  工業總會24日進行理監事改選,在現任理事長苗豐強不再續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