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對防疫紓困財政政策的建議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世界經濟造成嚴峻衝擊。由於貨幣政策—尤其利率政策的施展空間有限,財政政策成為紓困及挽救經濟的主要工具。許多國家在極短時間內,執行了前所未有大規模的措施。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推估,累計至2021年3月中,因應疫情的財政擴張達全球GDP的15.3%,全球政府舉債也從2019年佔GDP的84%跳升至2020年的97%。
此次疫情所造成的蕭條,與過去的景氣衰退大不相同。它對需求和供給面同時有直接且廣泛的影響,而疫情的變化莫測,更對經濟產生高度不確定性。面對如此巨大的挑戰,IMF在2020年4月提出,財政政策應盡全力支持經濟、協助因防疫封鎖而陷入困境的個人與事業。但是這些暫時性、大幅預算的增加,在危機解除後,仍須有財政緊縮的配合,以避免中長期的債務危機(“Do whatever it takes, but make sure you keep the receipts.”)。IMF並強調預算編列須公開透明,且資金運用須受到監督,以避免資源浪費與濫用。
各國因應疫情常用措施中,除了增加醫療項目的支出(防疫和醫藥物資的製造與購買、醫療體系的挹注和疫苗的研發採購等),也提供金援,包括對無法正常營運工作的事業和個人發放現金、防疫照護津貼、以及對嚴重受影響產業(如交通、觀光)的紓困或借貸。以往景氣衰退淘汰的多是效率較差的事業體,而這次因疫情所引起的衰退卻不盡如此。許多經濟活動的停頓,使得一些體質優良的事業面臨關閉的風險。由於事業發展、員工關係建立與技能培養,需大量的時間與成本,若因封鎖導致大規模失業與倒閉潮,將擴大疫情的經濟與社會成本,延遲景氣復甦。針對此一情況,IMF認為許多政府對民間員工薪資和事業營運成本(包括租金、水電)的補貼,是穩定經濟結構的重要措施。
對於個人和家戶單位的援助,文獻普遍發現,針對低收入或緊急需求的現金發放(如失業救濟、低收入戶的生活補助)比全面性的普發,有較大的乘數。前者因為急需用錢,不會將補助轉成儲蓄,其乘數可達1左右(代表政府一塊錢的花費—通常靠舉債,可增加一塊錢的GDP)。反觀全面性的普發則對多數人產生替代消費的行為。針對美國、日本和台灣所執行過的類似政策,嚴謹的實證研究顯示,乘數僅有0.1~0.4(政府每1元的花費平均只增加0.1~0.4元的GDP),況且日本和台灣還是有期限的消費券。
從財政紀律而言,應降低其它暫無迫切性的開支。然而,倘若針對性的發放,其設計與執行會導致拖延或不易判別是否因疫情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則可考慮較大範圍的發放,讓需要者拿到即時補助。至於能自動發揮減緩景氣衝擊的失業救濟,許多國家也在疫情中提升並延長既有的福利,或放寬受益資格。此舉不但可以減緩勞工生活壓力,也幫助支撐總體需求。從補助效率而言,IMF認為在具有金融基礎建設的國家,將現金直接存入帳戶或利用電子支付可以達到快速、安全並節省成本的目的。世界銀行也積極投入資源協助建置G2P的平台,幫助開發中國家能有效率地發放現金,同時也避免傳統發放方式所產生群聚和感染的風險。
整體而言,IMF雖然在此時支持財政擴張,但也提出待疫情得到控後,須縮減大範圍寬鬆的政策,以免阻礙在後疫情時代,勞動市場的復甦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許多國家的經驗顯示,大規模迅速的疫苗接種,對疫情控制和經濟活力的恢復有快速明顯的效果。稅收的回升和紓困需求的減少也降低財政負擔。
因此,當務之急是要加快疫苗的施打,並提倡國際合作,協助發展中國家疫苗取得。在提升接種率同時,政府也要持續挹注資源以加強病毒篩檢能量,精進防疫作業。唯有全球疫情能得到全面性的控制,各國經濟復甦也才能真正開始並持續穩定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