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2030雙語國家」的政策在2017年由蔡英文總統宣布,官方公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2030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也訂定「雙語國家發展中心設置條例」展示對政策的決心。然而這幾年下來,政府缺乏配套措施、急衝快打的政策方針逐漸浮出檯面,不但無益於教育現場,更可能會對我國文化產生難以挽回的衝擊。

疫情復發、物流不順導致供應鏈短缺等,持續影響全球經濟復甦,加上烏俄戰爭加速能源及大宗物資上漲,全球陷入停滯性通膨現象中。各國央行謹慎面對通膨完美風暴,同步關注美聯準會動向做為因應指標,英國央行率先與美同步,升息前夕 先調升債息。

疫情衝擊下,市場已處於原物料價格高漲導致的輸入性通膨,消費者親身體驗物價大漲,加上打炒房、缺工缺料等綜合問題,對相關產業相對不利,業者對於未來景氣看法正快速轉變,其中住宿餐飲、營造暨不動產兩大產業更出現跳水式下跌。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可能下修,但「保4」應無問題。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更指出,不會發生像其他國家有負成長的情況。然,中華經濟研究院發布2022年4月台灣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續跌,製造業景氣前景由晴轉陰,經濟成長保4甚憂。

台灣疫情擴散迅速,單日確診人數已突破兩萬人,雖發病後重症與死亡比例低,但根據美國衛生單位估計,約有1成的確診者會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即新冠後遺症),目前該症狀種類高達200多種,且有研究指出67%的長新冠患者都曾出現認知障礙。可見疫情的造成社會的傷害,除須長期觀察,短期內也難有終結。

俄烏戰爭明面上是兩國新仇舊恨累積爆發的結果,但背地裡不脫美國運籌主導的力量。戰爭爆發後,拜登屢次抨擊俄羅斯總統普亭對平民的不道德攻擊,也表明美國會堅定支持烏克蘭為其自由、民主和生存而戰。將俄烏戰爭包裝為民主對抗極權,正義捍衛侵略,並號召相同信念的國家加入其陣營。俄國也不甘示弱,並警告美國及北約等國家如再繼續支援烏克蘭,將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真實」危險。雙方各自拉攏同盟,將世界一分為二,「全球化」瓦解成二個「半球化」。

美國聯準會(Fed)轉鷹派,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衝破2.9%,台債10年券殖利率4月以來也站穩1%之上,4月底更來到1.27%,券商指出,這顯示市場超低利率已成過去,企業以低成本發公司債籌資的黃金時期也「回不去了」。

《經濟日報》整理報導,疫情、烏俄戰爭、供應鏈問題與大宗物資上漲等影響,全球通膨危機的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皆超乎預期,加上世界經濟復甦開始轉弱,停滯性通膨危機警鈴大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