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烏戰爭 體認避戰的重要性
俄烏戰爭明面上是兩國新仇舊恨累積爆發的結果,但背地裡不脫美國運籌主導的力量。戰爭爆發後,拜登屢次抨擊俄羅斯總統普亭對平民的不道德攻擊,也表明美國會堅定支持烏克蘭為其自由、民主和生存而戰。將俄烏戰爭包裝為民主對抗極權,正義捍衛侵略,並號召相同信念的國家加入其陣營。俄國也不甘示弱,並警告美國及北約等國家如再繼續支援烏克蘭,將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真實」危險。雙方各自拉攏同盟,將世界一分為二,「全球化」瓦解成二個「半球化」。
美國不諱言,支持烏克蘭的最終目的是要利用他來消耗俄國的軍力。戰事未如普亭設想的速戰速決,加上歐美聯手給予經濟制裁,俄國的國力大傷;中國將會崛起,憑藉其經濟實力及軍事後盾,成為歐美之外的盟主,與美國分庭抗禮,甚至隱隱有凌駕其上的姿態。
三月拜登邀請東協各國領導人在華盛頓召開高峰會談,主要基調在抗中。只有新加坡的李顯龍總理親自去了,算是給東道主一個面子。不過他提到,不贊同美國將俄烏戰爭包裝為民主對抗極權的聖戰。他也呼籲要增加中國在IMF、世界銀行、亞洲銀行等國際體系的分量、參與力及影響力。因為中國的經濟實力已超出英美日等國家。他同時建議美中不應脫鉤。因為中國是美國和東協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很多美國企業的製造基地,一旦雙方斷鏈,巨大的經濟成本將會使美國受傷。
美國拉攏東協,除在政治、外交及軍事方面布局外,更提出將啟動「印太經濟架構」,以抗衡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及RCEP在當地的積極深耕,但東協各國領袖似乎不願捲入美中的抗衡。就以在「印太經濟架構」及「四方安全會議」中占重要地位的印度來說,俄烏戰爭期間立場曖昧,既不和歐美同步譴責莫斯科,又趁機搶便宜向俄羅斯購買石油和軍武。而最近中印外長會面後,雙方似乎建立了初步的關係。印度的態度是否會造成美國印太戰略的裂痕,令人玩味。五月中旬美國將再度召開東協領袖會議,各國的態度及參與度更值得留意。
美國啟動「印太經濟架構」的目的就是要各國選邊站,東協各國雖與美保持友善,但未忽視中國。二○二一年中國與東協貿易額已逾八千億美元,為了國家利益,諸國均游走於兩強相爭之中,既不想成為美國博弈的棋子,更期待能左右逢源,漁翁得利。台灣有兩岸關係的變數及貿易依存度的壓力,怎麼能不更加小心謹慎呢?
很多人說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確實兩國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次戰爭也給了台灣一堂寶貴的課程;美國未出兵援助盟友,讓我們看見國際關係的現實及殘酷;烏克蘭烽火連天、斷垣殘壁,民眾驚恐悲泣、流離失所的畫面,更讓我們體認到避戰的重要。身處美中競爭核心,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安全策略,不要輕易地選邊站,製造兩岸緊張局勢。畢竟維護家園基業,追求和平共存,在地緣政治風險中,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才是愛台灣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