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疫情降溫,行政院近日展開產業振興方案規畫,外傳今年發放的振興券不會低於去年的「三倍券」效益,且初步構想是紙本與數位振興券雙軌並行。對於26號起開始下降二級警戒,卻不解封,內需產業困境並未解決,全國商業總會主席賴正鎰呼籲,政府應及早規畫,至少每人發放5000元消費券,最好9月1日就能上路。

繼核一、核二後,核三廠1、2號機也將提出除役計畫。台電證實,因2部機組運轉執照有效期限將分別在2024年7月、2025年5月到期,將依法於永久停止運轉的3年前,即7月27日前提出除役計畫,為此,台電將會在今日向原能會申請除役許可。

「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是目前各國綠色新政發展政策的主軸,也是解套環境危機與經濟發展的新思維。行政院環保署自今年7月1日起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與「氣候變遷辦公室」,在行政院、經濟部等已設立許多節能減碳與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的情況下再添推動單位。

今年台電正式提出核三除役計畫,為遞補核電缺口,台電同步規劃推進4件大型機組建設計畫。圖為供輸電力的電塔。

編者按: 指揮中心23號宣布26日起降為二級警戒,但雙北還是維持餐廳無法內用的政策。疫情雖較先前緩和,但民生產業已亮紅燈,逐漸走高的失業率,已創下10年新高,但經濟成長率預期卻超過5%,如此弔詭的數字,顯示台灣內需服務業就業人口受創慘重,多數基層勞工生活苦不堪言。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雖然將三級警戒降至二級,但政府更應放寬限制,以提升就業,解決人民困境。

氣候變遷,常見極端暴雨成災,立法院法制局本月提出「提高都市降雨容受力之研析」,建議都市計畫擬訂或檢討時宜導入都市暴雨管理概念,並修法規範都市道路於新建與整修時應增加透水設計。

大陸最近正加強對台灣歷史研究的重視。中國社科院主管的《台灣歷史研究》,近日從「輯刊」升格為「期刊」,並成立編委會;大陸教育部近日評選出的重點補助研究計畫,1項關於台灣教育歷史、現狀與未來策略的研究,被列為「國家重大」類別,且在450多個入選研究題目中,僅有8個被列為「國家重大」。大陸國台辦交流局長黃文濤直言,這是進一步掌握台灣歷史研究學術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媒體報導,主計總處昨天公布六月失業率,6月失業率4.8%,是金融海嘯以來最慘。七月失業率會不會更慘?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往年六、七、八月因為畢業季、暑期工讀生投入職場,失業率都會持續往上,今年七月調查標準周是十一日至十七日,但十三日已微解封,目前還無法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