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失業率創新高 中央應勇於放寛管制

編者按:

指揮中心23號宣布26日起降為二級警戒,但雙北還是維持餐廳無法內用的政策。疫情雖較先前緩和,但民生產業已亮紅燈,逐漸走高的失業率,已創下10年新高,但經濟成長率預期卻超過5%,如此弔詭的數字,顯示台灣內需服務業就業人口受創慘重,多數基層勞工生活苦不堪言。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雖然將三級警戒降至二級,但政府更應放寬限制,以提升就業,解決人民困境。

7/26降級有感 解救內需

相較於2周前的「微解封」,對民眾與業者而言,相對有感。雖然外出全程戴口罩、實聯制、社交距離、場所總量管制要求仍在,但相較2周前,現在的開放在時機上應更成熟;還有國旅開放從9人以下放寬為50人,還有室內與室外活動人數上限也放寬。

整體而言,不僅一般民眾活動受到的限制變小,更重要的是放寬後的標準,對原本停滯的經濟活動已屬可再活絡的範疇;例如原來室內5人、室外10人的限制,根據不可能舉辦任何活動,因為規模太小、毫無效益,但放寬為室內50人、室外100人後,至少是一個可舉辦活動的「適量規模」。國旅人數的放寬情況雷同,同樣派出領隊、導遊司機各一名,去帶9人以下的隊跟帶30人、50人的隊伍,成本效益的計算是天差地遠。

因此,這次終於決定降為二級警戒,除了確診人數下降、疫苗注射率增加等因素外,經濟考量是另外一個重點,而且目標不是總體經濟面,而是為了內需服務業,最明顯反應此情況的就是失業率。

正視失業警訊

與原有的二級警戒規定比較,此次雖降為二級,但規定更嚴格。原二級警戒規定,禁止室內100人、室外500人以上的活動;這次的二級警戒,卻禁止室內50人、室外100人以上的活動;且除了用餐,出外皆需戴口罩。

三級警戒不過兩個月的時間,5、6月份的失業率便迭創新高;後續畢業人潮陸續投入就業市場,預期7月失業率會更高,其衍生的問題較去年防疫期間來得更嚴重。

5月失業率4.11%,已是7年半以來新高,6月失業率4.8%更來到10年新高。學者林祖嘉日前分析,加上部分工時工作者人數由4月份的19萬人暴增到5月的79萬人,6月更達98萬人;放無薪假的人數恐遠遠被低估。加上勞動參與率也下降,表示有不少找工作碰壁的人乾脆放棄找工作,實質失業率應更高。

經濟反而逆成長

相反的是,中經院最近預測,台灣經濟全年成長率達5.16%,較4月份預估的4.8%大幅上修。主計處6月初也預測,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也將達5.63%,第二季預測值更達6.93%,顯然製造與外銷產業帶動了經濟動能。

台灣外銷產業佳,疫情也為日用、食品與物流業帶來一波消費熱潮,但多數觀光、餐飲、休閒事業卻受到嚴重衝擊,如今台灣服務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達6成,農業約僅5%,工業則約35%左右。多數基層服務業失業人口再如何轉移,都恐難被工業部門所吸納。

失業與通膨俱升隱憂

失業人口驟升,加上通貨膨脹率上揚,若不能即時解決而任其惡化,必然衍生種種社會問題,後續則恐將帶來嚴重的治安敗壞。從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同時提升的現象看,台灣隱藏的貧富差距日大的未爆彈,恐也可能被引爆。

政府不能刻意以經濟成長率高而粉飾太平,在拯救失業率上,必須加重力道。既然防疫警戒已降級,在國內疫情下降、邊境管制已嚴防下,除了戶外須戴口罩的規定有其必要外,對於室內外的人員限制,應更加放寬或與原2級警戒相同,讓更多內需服務業得以復甦,並雇用更多服務人員。

總之,中央不能再僅以醫學及防疫的角度看問題,而必須站在更高層(如行政院)角度,衡量防疫與救內需(失業)之利弊,勇於承擔起政治決策責任。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