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在COVID-19威脅逐漸減弱,全球經濟復甦的預期聲中,世界各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正在謹慎地進行政策轉向,主要目的並不是針對收縮央行資產負債表、抑制通貨膨脹、拉升利率等最近被市場高度炒作的議題,而是一、避免房地產炒作;二、提高央行貨幣操作的彈性空間。

水情吃緊,目前全台農田停灌面積已達7.4萬公頃,佔灌區的24%,創歷史新高。昨(22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諸多立委就質疑,「每次缺水都犧牲農業?」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則表示,「就算水庫的水都給農業用也不夠」,停灌措施是為了減少農民損失,而非為了民生、工業用水退讓。

旱災中央應變中心最快24日召開水情會議,會中可能決定後續抗旱措施。預料本次會議暫不會進入分區限水,但「非工業用水」大戶節水率提升至20%,除新竹、苗栗、台中等縣市外,可能擴大至其他縣市,公營游泳池也可能率先暫時停水;若水情嚴峻未改善,產業用水節水率下一波也很可能調升至15%。

王銘義總編輯於《中國時報》撰文,中國外交部經常被大陸網民戲稱為「魔法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MOFA簡稱的諧音),兩任魔法部的外交掌門人楊潔箎、王毅,上周末在阿拉斯加與布林肯、蘇利文舉行中美戰略對話,雙方激烈交鋒,劍拔弩張,為美中建交42年的互動格局,掀開歷史新頁。

《中國時報》整理報導,拜登就職美國總統後,美中首次高層戰略對話於3月18-19日在美國阿拉斯加舉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中國國務院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雙方在開場白的脣槍舌劍引發關注。本報特別摘錄美中雙方的開場白全文,有助讀者了解美中雙方的基本立場,也替這場歷史性會談留下見證。

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於《聯合報》撰文指出,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成立於1980年11月,至今已超過40年,當時成立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多年來在台灣一直扮演保護消費者的重要角色。

經濟部擬於明年開徵耗水費,據了解,經濟部已向行政院建議,以每月用水超過1萬度以上作為課徵對象,水利署調查,每月用水逾1萬度包括石化、造紙、光電、電子、鋼鐵業等五大產業,還有部分食品業、紡織業,及國營事業的台糖,共計1,817家廠商,每月用水量占比達4成1,是首當其衝要被納入徵收對象。

整個亞洲包括日本、韓國、中國,都面臨人口結構改變的問題,台灣在今年進入出生與死亡人口的交叉,正式出現負成長情形,人口老化的問題已變成無法輕忽的部分。日前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質疑,國發會政策雖提出亞洲矽谷等目標,卻沒有台灣人口少子化及老化問題的具體因應措施,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以降低年輕人開銷、延攬僑生、長照協助等三大策略回應,並將於下月擬定少子化規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