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據《經濟日報》趨勢觀察,亞洲去年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經濟表現稱冠全球,如今隨著西方國家施打疫苗步調遙遙領先,經濟復甦後來居上;台灣因疫苗接種速度緩慢,全球列為後段班,在後疫情時代,經濟勢必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但儘管全台疫情嚴峻,主要經濟持續保持寬鬆,本年通膨還算溫和,決議不調整利率,央行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仍能保5%。

民眾黨立委邱臣遠與餐飲業、夜市商圈等代表8日召開記者會,呼籲相關主管機關儘速訂出微解封指引,並應將指引執行細節下放地方政府、因地制宜,以免大家措手不及。呼應民間需求,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三級警戒延至26日,雖適度鬆綁,但休閒娛樂場所如KTV、酒吧、指壓按摩場所;教育學習場域如K書中心等;觀展觀賽場所如會展場館、游泳池等仍須關閉。

蔡英文總統6日下午在總統府針對防疫工作與疫苗進度發表談話,台灣取得的疫苗,即將累計超過700萬劑,政府也會緊盯進度,讓已訂購但延遲到貨的疫苗,能追上進度陸續送達,規劃疫苗接種率從現在的10%,7月底能增加到20%到25%之間。但是蔡總統可能不清楚的是,比「全台25%接種率」更重要的數字是「台灣65歲以上年長者的接種率」。

我國自購一千萬劑AZ疫苗,第二批來自泰國六十二點六萬劑於昨下午運至台灣。不過,泰製AZ疫苗並不在WHO的緊急使用清單中,引發質疑。食藥署今天強調,疫苗是否列入WHO緊急使用清單並非台灣准用條件,會就各廠逐一審查檢驗。至於日本捐贈的一一三萬劑AZ疫苗預計8日下午運抵桃園機場。

台灣疫情延燒至今各種亂現,民眾最關心的除了何時解封,還有疫苗施打的時程與各項措施。但政委唐鳳前天公布「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又引發各種亂象與爭議,資深媒體人楊照昨天表示,不是也該有更多的公民覺醒自問,「我們真的要一個如此善於製造假象操弄人民感受的政府嗎?這是我們心中一個正常、稱職的政府該做的嗎?」

亞洲高山冰川融冰不停歇。英國科學家利用不同年代的衛星照片分析後發現,過去60年來喜馬拉雅山脈周遭的亞洲高山地區冰川持續在消退,甚至連過去少見融冰的區域,也不敵高山溫度提高帶來的威脅。科學家認為是夏季高溫及降雨改變造成。

2021年台灣遭逢「百年大旱」,台中、苗栗、北彰化歷經史上最長的限水危機。台灣明明降雨量豐沛,為什麼老是在缺水?這篇報導除了用數據呈現台灣水資源的「先天不足」,也帶大家面對另一個重要議題——台灣人用水用太多,而且水價太便宜了。

全國工業總會今(5)日表示,溫室氣體減量是國家大事,徵收碳費攸關產業未來發展至鉅,工總籲請政府必須有通盤的考量與配套,並提出三大建議:一是不應有單一對象被碳費與總量重複管制,二是避免對產業競爭力和民生產生過大衝擊,三是加速產業進行結構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