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編者按: 疫情近期內趨緩,但疫情指揮中心23日仍宣布延長三級緊戒到7月12日,民眾心裡籠罩一層陰影,陷入抗疫與經濟的兩難。軟性封城已滿月,雖有紓困方案卻無法救急,企業撐不下去的新聞頻傳,在這之中是否能找出新的策略,讓KPMG安侯永續發展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分享他的觀察與看法。
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朱雲鵬於《中國時報》撰文整理指出,通貨膨脹上揚的三大推動來源,第一是「供需失衡」;第二個來源是各國激烈的貨幣擴張政策;第三個造成通貨膨脹的來源就是原物料和運輸價格的普遍性上漲,以上3個來源,彼此密切相關。見解如下:
國際能源署(IEA)在今(2021)年5月18日,發表了第一份全球能源系統達到淨零排放的預測路徑分析報告「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盼有助各國制定能源相關政策。
據《金融時報》專文指出,美聯儲6月利率決議釋放加息時間提前信號,引發全球市場劇烈波動。未來美聯儲政策節奏如何,全球「流動性盛宴」會以何種方式終結?
行政院表示,為持續提升中部地區空氣品質、並增加自主供電能力,22日已核發台中電廠新增燃氣計畫特種建築物許可,補足「增氣減煤」能源政策最重要拼圖,盼能在2025年後陸續上線發電,以滿足台中市及全國用電需求,並提供擴大減煤條件。
據《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反壟斷監管機構一改往日低調,調查阿里巴巴、美團,並要求另外30多家科技公司也進行整改,其突發行動引起了不安。
《聯合報》社論指出,拜登這次歐洲行的主軸就是聯絡盟國共同抗中,一要重振式微的七大工業國組織(G7),二則重申對北約的承諾,三則尋求與俄羅斯的合作,其目標是一貫的。
綜合媒體報導,近日美國科技五大巨頭,如亞馬遜、臉書(Facebook)、Google等,紛紛在美歐遭新訴訟或監管機構(FCO)反壟斷調查,蘋果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