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1月29日公佈的經濟預測結果中,針對中國經濟提出了「已于7~9月觸底」的看法。經合組織預測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低於3%,下調到了2.9%。OECD分析稱,主要國家政策利率居高不下的情況將抑制經濟活動。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 28)上月30日於杜拜登場。會議上全球近200個國家全數同意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用以幫助近年受全球暖化影響的國家。據悉目前這筆基金總額已達4.3億美元(約131億元新台幣),但仍遠低於低度開發國家所需的1000億美元(約30兆元新台幣)。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30日在杜拜正式開幕,聚焦能源轉型、氣候災損基金和逐步淘汰化石燃料議題,並首次盤點《巴黎協定》執行成果。氣候談判代表在本次大會討論的核心議題之一,是邁向能轉型的具體步驟。歐盟執委會所倡議,在2030年前讓全球再生能源裝置的容量成長3倍,能源效率提升2倍的目標,正逐漸凝聚動能。
美國聯準會(Fed)29日公布俗稱《褐皮書》的地區經濟調查報告,顯示10月初至11月中旬美國經濟活動放緩。企業回報通膨壓力大幅舒緩且聘雇難度減輕,但因消費者支出謹慎,未來半年到一年的經濟展望趨弱。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將於11月30日在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開幕,台灣雖然不是締約國,也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前往杜拜與會的台灣學者分析,COP28將針對「全球盤點」(GST)展開協商,台灣可以從中學到三堂課,分別是加速再生能源、推動工業去碳化,並建立台灣的反漂綠生態系。
主計總處30日公布111年「薪資中位數及分布統計」,由於極端高薪族群薪資快速成長,推升平均薪資,以致領不到平均薪資的上班族人數占比升至68.61%,再創新高,顯示中產階層與極端高薪族群的薪資差距,續呈擴大。
在碳費、碳稅成為主流的市場趨勢下,台灣將面臨三難:首先是在這場重新制定遊戲規則的賽局中,台灣沒有發語權,僅能跟隨、遵守;二是地小人稠的環境下,台灣能自產的綠電有限;三是外銷導向的廠商成本勢必增加。 除了台灣和其它經濟體相比,可能因碳權而陷於不利境地,更值得深思的是,本土企業是否因此加速兩極化發展。觀諸買碳權、自產綠電創造碳權或是透過併購擴展低碳商品,資源明顯向大企業傾斜,中小企業只能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