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隨著2/3的美國人施打疫苗,美國正逐漸走出新冠肺炎的陰霾,公共場所重新開放,人們開始拿下口罩,經濟活動快速復甦,許多研討會探討「後疫情時代」策略。在此同時台灣的好運卻似乎結束了,本土確診創新高,每日高達數百人,正進入一個「疫情後2.0時代」或「新疫情時代」。
雙北市是本土疫情重災區,台北市長柯文哲25日坦言,疫情沒有擴大,但也沒有緩解,目前每個醫院量能都相當緊繃,北市本周最危險與困難的是面臨「醫療量能不足」問題;新北市長侯友宜說,新北市疫情從15日到昨天,一直處在高峰期,沒有掉下來的趨勢,大家沒有樂觀的條件。
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及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許嘉棟於《聯合報》撰文,說明大家憂心的全球資金氾濫問題,正考驗各國央行的智慧,針對QE退場或拖延提出解方。
編按:據《聯合報》綜合外電報導,疫情復發又值乾旱、缺電之際,加劇經濟不確定性,導致台股大跌。此外,美歐日等國紛紛對半導體供應鏈的戰略性質提高警惕,尋求增加國內生產,台灣因為占據尖端晶片市場主導地位而獲得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可能勢微。
今年5月連續發生兩次全台大停電事故,缺電傳言再次甚囂塵上。經濟部坦言,氣候變遷導致台灣史上最嚴重的缺水與破紀錄的5月高溫,使得電力系統應接不暇。為什麼缺水連帶影響電力供應?除了許多慣常水力機組無法發揮,全台最大儲能電池——「日月潭」逐漸乾涸也是一個原因。
24日各地對流雲系旺盛,午後時段雙北和新竹多處發生短時強降雨,部分水庫進帳。
台灣疫情在5月初出現重大轉折,截至5月14日,國內病例累計1290例,到了5月24日已暴增為4917例,短短10天新增病例已超過3600例,本土病例大爆發,疫情的嚴峻不僅讓國人緊張,也受到外媒關注,紛紛撰文報導台灣防疫破功的訊息,以下綜合過去幾天知名國際媒體的報導重點:
編按:《工商社論)指出,我進口物價4月漲幅直逼二成,創下近十年最高,通膨已然有山雨欲來之勢。並以消費者物價走勢是否已出現全面性、持續性及顯著性的上揚加以檢視,社論最後認為政府運用數字的觀念是該改一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