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自2月份農曆春節以來中國及香港市場都出現大幅度的修正行情,直至5月下半月開始,不論中國或是香港股市才開始出現回升反彈行情,但過去幾個月,儘管市場擔憂中國會實施貨幣緊縮政策加速市場下跌幅度,外資都呈現買超狀態,尤其近半個月外資買超速度加大。
在全球疫後經濟復甦的大潮流下,北京政府正在「超前部署」,逆勢採取多項措施,避免資產泡沫對經濟持續發展與金融體系穩定造成根本性的傷害,相較於美國拜登總統拚命拉高預算來衝刺疫後經濟復甦,北京相對謹慎的政策,背後所蘊含的訊息,以及對於全球經濟造成的效應,值得我們密切觀察。
《路透社》報導,在人民幣兌美元近期快速升值至逾三年高位後,中國央行週一宣布上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舉措將回收部分境內美元流動性從而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而且政策信號明顯,表明央行不會放任人民幣過快升值。
最新研究顯示,每年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高溫死亡肇因是為全球暖化。
歐盟的疫苗護照系統基礎設施6月1日將準備就緒,預定在7月正式啟動。歐盟執行委員會5月31日提議,應容許14天前完全接種過疫苗的民眾在歐盟國家之間旅遊時,不需接受病毒檢測和隔離。另外,在即將召開的G7會議上,英國首相強生呼籲應盡快對疫苗護照達成協議。
編按:綜合媒體報導,聯準會(Fed) 副主席克拉瑞達25日表示,討論縮減量化寬鬆(QE)規模的時機日漸逼近,前財長美國前財長批Fed慢半拍,憂防範通澎失控,當經濟學家和決策者正激烈辯論,刺激寬鬆貨幣所引發通膨同時,許多企業表示,進口關稅也是可歸咎之一,華府財表示以半導體政策指出新方向。
編按:日前歐洲議會凍結中歐投資協定案,中歐關係進入低谷,中國開始對歐洲友好與合作的說服工作,察哈爾學會國際輿情研究中心秘書曹辛於《金融時報》撰稿指出, 一連串動作凸顯了中國改善中歐關係的誠意,由於當前歐盟方面的現實狀況,打破中歐關係僵局的主動權實際上在中國手裡。
編按: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有人認為各國各自為政的疫苗接種工作將會戰勝全球疫情,這種想法是愚蠢的。抗疫是一場全球戰爭,富國應抓住機會打贏這場戰爭,他針對疫苗接種工作提出三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