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路透社》23日引述企業、經濟學與航運學家觀點,指出以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德國與中國大陸爆發的自然天災,以及針對南非主要港口的網路攻擊,這些事件正推動全球供應鏈走向崩潰,威脅著原物料、零件與消費品的流動。
隨著物價上漲、新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變種擴散,美國經濟風險更增,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預料會維持寬鬆貨幣政策,協助企業與勞工熬過疫情。
歐洲不滿各種防疫限制措施,如推行疫苗通行證,以及政府強制醫護等工作人員施打疫苗,法國、義大利和希臘等多國境內都在週末爆發示威遊行,抗議防疫限制影響了人民的自由,並與警方爆發衝突。
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簡稱AZ)泰國子公司總經理提格(James Teague)今(24)日表示,AZ藥廠已經在全球供應鏈中20多座疫苗廠之間全力蒐羅貨源,希望能夠提升對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供給。在這之前,有關泰國AZ代工廠產能嚴重落後的質疑不斷。
編者按: 指揮中心23號宣布26日起降為二級警戒,但雙北還是維持餐廳無法內用的政策。疫情雖較先前緩和,但民生產業已亮紅燈,逐漸走高的失業率,已創下10年新高,但經濟成長率預期卻超過5%,如此弔詭的數字,顯示台灣內需服務業就業人口受創慘重,多數基層勞工生活苦不堪言。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雖然將三級警戒降至二級,但政府更應放寬限制,以提升就業,解決人民困境。
氣候變遷,常見極端暴雨成災,立法院法制局本月提出「提高都市降雨容受力之研析」,建議都市計畫擬訂或檢討時宜導入都市暴雨管理概念,並修法規範都市道路於新建與整修時應增加透水設計。
大陸最近正加強對台灣歷史研究的重視。中國社科院主管的《台灣歷史研究》,近日從「輯刊」升格為「期刊」,並成立編委會;大陸教育部近日評選出的重點補助研究計畫,1項關於台灣教育歷史、現狀與未來策略的研究,被列為「國家重大」類別,且在450多個入選研究題目中,僅有8個被列為「國家重大」。大陸國台辦交流局長黃文濤直言,這是進一步掌握台灣歷史研究學術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日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於亞太經合會(APEC)線上領袖峰會,表達了他對當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發展的憂心。他指出,近年各國基於國家安全,希望晶片能自給自足,然而即使投資數千億美元,所能得到的也只是成本昂貴的供應鏈,這樣做只會讓技術進步的腳步放緩。他直言:「追求自給自足的半導體供應鏈,結果相當可怕,只有基於自由貿易體系的供應鏈才是最佳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