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全球確診數已突破1億7千萬,造成超過380萬人口死亡,在這波疫情中,「無症狀」感染者在社區的流竄,似乎是除了病毒傳播快速之外,最令人頭痛的事,但本月一號在新加波的發現,為監控無症狀感染者的足跡露出一線曙光。
《巴黎協定》簽訂後,各國希望採取對「碳」課稅的方式,刺激排碳大戶往低碳、零碳的方向前進,隨著《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即將轉型為因應氣候變遷的專法,台灣的法規該怎麼制定才會有效?
氣候變遷加劇,台灣近一年來旱象嚴重。
國際綠天鵝會議六月初登場,達成共識將要求全球企業標準化揭露氣候變遷風險,金管會跟上國際趨勢腳步。
雲林縣府自2018年起古坑推動產業園區計畫,但時力立委陳椒華今日召開線上記者會表示,台灣才剛解除缺水危機,而該區乃是水質保護區,貿然解編,對水資源長期規劃來說絕非明智,此計畫應再重新思考。
編者按:本土疫情延燒,目前疫苗的採購與實際到貨數,是全民能否回歸正常生活的關鍵要素之一,從上個月政商和宗教界民間人士便紛紛表態,願協助由不同管道採購疫苗。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願親自購入500萬劑BNT疫苗的議題,讓許多人也關心最後究竟能否順利取得疫苗。
編按:《工商時報》社論指出,當人類歷史邁向「數位世界」,「資料」又將取代「石油」成為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能源之際;數位世界所需的數位環境(5G、人工智慧、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疫情中更有感受,政府應正視數位問題,數位環境亟待加強和改善。
中央銀行將於17日召開第2季理監事會議,國內經濟學家指出,對於這次的央行理監事會議,經濟學者們最關注的首要問題是,面對國內嚴峻疫情,從事外銷的中小企業「壓力山大」,面臨原物料大漲、新台幣匯率強升的雙重壓力,該如何因應?其次,內需產業急凍,政府與央行紓困措施能否將資金送到需要的企業與民眾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