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在這波創新浪潮下,台灣應當加緊跟上創新的腳步,才不至於被新一輪科技競爭淘汰。台灣具有許多高科技人才,近年社會上也重燃創業熱情,惟不具備如美國活絡的資金,政府要想辦法給創新者與資金持有者更多協助,鼓勵創業與投資,創造台灣新奇蹟。

近十年來在全球化下,知識經濟發展加速,科技與資訊網絡的推進,文化交流頻繁。今日的一切都快到不及消化,往日的個人生活經驗進入新世代,簡訊把思念貼化為沒有温度的文字,原本聽得到聲音看不見表情,現在可藉科技縮短地域送上影像。然這一切巳喚不回,以往人倫中的每日晨昏定省,父母、子女、情人愛的擁抱,朋友間面對面的情感投入。人與人的溝通與了解,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鍵盤上,科技引領下冷漠的各自低頭敲打,「心」的疏離在滋長中,己不再堅實,...

由中央大學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已邁入第七年的「余紀忠講座」,19日邀請到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金耀基,以「中國現代政治文明的探索-從民本到民主的歷史之路」為題精闢演說。他解析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政治文明,再三強調,台灣的民主得來不易,要好好珍惜,朝更完善的民主實踐!中大校長周景揚、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兆漢、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林聖芬等人同台聆聽,由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王汎森擔任引言人,並有青年學子提問對談。...

進口 替代的觀念應用在金融業上是非常好的構想,目前為止,至少在國際債券上已經獲得初步的成效。我們希望在這個成效的基礎上,可以更進一步,將國人的財富管理 業務也從海外轉回台灣。做好這一步後,會有更多的專業金融服務人員在台灣工作,打好台灣的基礎,讓未來金融業打亞洲盃有更大的成功機會。

當世代聯結與分配均等出現問題,如何重新構思並紓解分配困境?當前租稅改革的結果究竟是『藏富於民』還是『藏於富民』?當全球普遍性的貧富不均現象持續擴大,台灣如何尋求突破?如何在產業發展、金融創新領域積極爭取興利機會?當中國拋出亞投行等經濟面的策略佈局,台灣應從何種角度切入思考?利弊得失的風險評估及國家發展策略如何均衡?特邀請前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前財政部長何志欽、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及佛光大學講座教授華而誠,針對分配正義發展與規劃進行新詮釋。

台灣目前面臨的問題是生活及工業用水量持續增加、自來水及灌溉用水供水效率偏低、自來水輸配水管線老化、灌溉系統漏損嚴重、自來水水價偏低、自來水公司不僅無財源進行減漏更新,甚至虧損。

台灣近十年來已少見風調雨順,非澇即旱已是常態。氣候變遷下過去少有的「乾旱」業已發生,年平均降雨量由九百億噸到去年只有七百億噸,平均年用水量需一百八十億噸,去年因降雨減少僅有一百四十億噸可供利用。在中央與地方積極「抗旱」,推動「節水型社會」、應對「水需求」的當下。

氣候變遷挑戰下, 水資源豐枯震盪更加劇。年平均900億噸雨量,約180億噸可供利用,去年僅700億噸降雨,僅140億噸可用,缺水已來臨。(資料來源:...

世界經濟持續整合與變動下,從貨幣、跨國企業到區域整合等面向,國際政治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甚鉅;而各國政府與跨國企業在資本追逐利潤的過程中,包括人才、勞務與商品的快速流動,台灣又該如何面對全球化洪流的挑戰?產業轉型必須與國際接軌,財政規劃也須在地轉化。余紀忠文教基金會特邀請前香港中大校長劉遵義、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前財政部長何志欽、中研院院士胡勝正及佛光大學講座教授華而誠等,針對發展與分配如何兼顧議題舉辦講座,就實務層面,聽產官學各領域專家如何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