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呼喚

近十年來在全球化下,知識經濟發展加速,科技與資訊網絡的推進,文化交流頻繁。今日的一切都快到不及消化,往日的個人生活經驗進入新世代,簡訊把思念貼化為沒有温度的文字,原本聽得到聲音看不見表情,現在可藉科技縮短地域送上影像。然這一切巳喚不回,以往人倫中的每日晨昏定省,父母、子女、情人愛的擁抱,朋友間面對面的情感投入。人與人的溝通與了解,在追求經濟效益的鍵盤上,科技引領下冷漠的各自低頭敲打,「心」的疏離在滋長中,己不再堅實,強調自由的個體流失在功能進步的科技裡傍惶,造就了自顧自的一代。

全球化的進程下文明衝擊每個人、每個家庭,在缺乏傳統倫理維繫,未曾重視身、心、靈生命教育與宗教情懷的國度裡,國民不知精神文明為何物。日愈嚴重的社會亂象油然而生,利益計較的新世界己將時空壓縮得你我無所是從―許多社會、國家因而遍受挑戰。急速競爭發展的負面效應己顯現,先進開發國家掌控資源、跨國企業壟斷市場、環境生態問題全球泛濫、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發展隨著國際金融擴張,常見牽一髮而動全局。往日的民主真諦,自由、平等、博愛在實踐的過程中扭曲失序,窮國越窮富國越富,各國皆有其嚴重的貧富差距問題,政治不安現象逐漸衍生出在地自覺運動。這樣的世界是我們可以安身立命的所在嗎? 該如何面對新環境重新站起來而不恐慌?

面對全球化帶來快速發展的宿命,與其飲鳩止渴、隨波逐流,抑或憂心忡忡、自怨自哀、推波助瀾、交相指責,不如正面檢視故有文化、社會秩序與生活步調,集結眾人智慧、改革創新,開拓新一代的群體承擔能量。推動公民意識、探討生命的意涵,每個人應認識的存在價值,知曉人之為人與對宇宙生命的意義,從小我認知到大我關懷,提升衰退的精神文明似乎己成為這一代責無旁貸的重任。

處於在一個的變動年代,往日的經驗己不足以應對未來,我們必須覺醒,走出社會瀰漫的內耗氛圍,太多的空轉、對立與激情都必須沉澱下來。一個需要互助的年頭,每個人不能獨善其身、自求多福、不能僅滿足於眼前的小確幸、或迷戀於短暫的榮華富貴,珍惜我們既有的友善、溫文的人文特質,面對芸芸眾生,以宗教家的精神利己利他,彼此真誠相待。今天的社會需要鼓勵有志氣、有活力、正直,成為敢於承担责任和義務的人―不僅對家庭,更能為社會分擔责任。

處於倡導知識經濟的世代,精英份子皆知曉審慎務實面對現實的迫切,更當深刻了解道德沉淪的困境,應勇於反省承擔並思索以何種生活態度,找到政治秩序中屬於自己生命經驗的「善知識」,通過知識接纳「不同個人」的「不同生命經驗」。走出午夜夢迴幽微感慨,在認知與意識的變貌態勢下,換位思考尋求共嗚諒解,推進體制改革與現代社會共處。同理心是平等包容的基本,絕不輕言放棄。

(刊登於聯合報104.6.14 由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會與聯合報合作)

余範英

美國史丹福大學理學碩士、企管碩士、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士
現任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任中國時報文化事業集團副董事長、工商時報發行人、中時晚報發行人、時報資訊公司董事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委員會召集委員、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中美經濟合作策進會常務理事等要職。

相關專欄

許博允走了,結束了他一生熱愛藝文的傳奇。漫漫一甲子的回顧,長久的兩代私誼,對博允的不捨與敬重,在人生落幕時寫下我的見證。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5日晚間因直腸癌在家中病逝,享壽67歲。學界表示,朱雲漢對大陸和西方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見解非常高,他主張眼光要離開美國...
台灣經濟奇蹟,絕非單獨成就,也絕非短暫努力,是重要財經政策與制度的參與堅持,長期集眾人智慧、群策群力。往昔的主政者知道尊重專家、...
當我們活得很好的同時,這世界卻不如以往的好,警鐘在我們這一代響起時,別再讓問題留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