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7月是否繼續暫停實施夏月電價?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0)日透露,7月因為三級警戒又延長,很多人還是在家辦公、居家時間較多,「在合理範圍內」,應該要給予考慮。

去年以來國內遭逢百年大旱,考量近年氣候變遷、枯旱風險大增,國發會表示,將加強產業投資所需供水優化,未來持續推動「產業穩定供水策略行動方案」計畫,針對各項開源、節流、調度、備援工作亦持續趕辦推動,預計至2024年,每日可增加82萬噸水源。

針對碳排過高、氣候變遷等影響,歐盟本月稍早提出相關政策,包括復育森林、泥炭地等,盼可藉「碳排吸塵器」減少碳排放量。對此,坐擁大片森林的羅馬尼亞力表支持,但表示各國仍須開會確立相關目標和金援。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20日)表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因為預計只有2%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後復甦資金用於清潔能源上。

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在台中電廠內設置中部唯一的海水淡化機組,日供水1.5萬噸,因中部水情仍不穩定,已決定延長運作到8月中旬。

濁水溪出海口生態豐碩,今年調查黑面琵鷺超過300隻以上,其他稀珍野鳥數量不斷增加,甚至還出現石虎踪跡,引起野生保育團體重視,透過立委蘇治芬積極爭取國土綠網和生態創生計畫,獲四河局與林務局大力支持,預計在河口1400公頃河床浮覆地開發國內最大的河口生態創生園區,與相鄰的國內最大六輕石化,併列成工業與生態的兩大指標園區。

歐洲聯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日前 宣布,在去年發布的「從農場到餐桌」策略框架下,歐盟將禁止一些農場動物被籠養。這樣帶來什麼變化?

西歐連日洪災至少已造成184人死亡,其中德國至少占了157人。紐約時報報導,多名氣象學家和德國官員指出,這種規模的洪患是500年到1000年一遇。德國這次極端暴雨,是排放溫室氣體引發全球暖化從而造成氣候變遷的顯例,研究顯示,大氣變暖會攜帶更多水氣,提高暴雨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