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台灣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嚴峻,疫苗成為民眾關注焦點,國產高端疫苗昨(10)日宣布二期試驗解盲成功,但疫苗審查過程中引發的爭議,在各界有不少討論。對此,中研院士朱敬一提出自己對於「疫苗產業」的政策意見,並對至今的疫苗爭議給予3點建議。
台灣今年遇上史上最嚴重乾旱,中部分區供水長達2個月,是有史以來最久的限水措施。有限的水資源如何互相支援,同島一命,端看調水對策。
紓困4.0上路至今,截至9日,個人紓困補貼部分已撥付574.3億元給368萬人,但事業紓困部分僅撥款1.65億元。但目前來看,不論申請辦法又或是補助對象,都引發爭議,對於是否日後政策是否修改?是否全民普發現金?各政黨人物近期都各自提出看法。
渣打集團發布零碳倒數調查顯示,78%跨國企業考慮將淘汰無法配合減碳的供應商。
行政院日前公布紓困4.0方案,多數新創事業被排除在外,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今天表示,新創事業未被認列於受疫情衝擊的商業服務業,再加上新創事業具「尚無營收」的特殊性,將被排除於本次紓困方案,政府應在疫情嚴峻下提出適用於新創的紓困補助及貸款方案,積極維繫新創事業的發展與競爭力。
去年沒有颱風,今年(2021)梅雨遲到,水庫見底,除了等待降雨,也要把握機會清淤。台灣地狹人稠,要再蓋新水庫很困難,如何讓現有水庫用久一點,雨季時能多裝一點水?
一直以來,指揮中心以快篩偽陽性比率太高為由,不主張普篩,隨著疫情加重,目前也只以紅區為首進行廣篩,因此相對其他國家,台灣篩檢率名列全球最低國家之一。根據Our World In Data的數據,截至6月8日止,台灣每千人篩檢率才千分之29,無論是鄰近的亞洲國家,或是歐美,台灣篩檢率都是吊車尾。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延燒,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28日,確診人數破萬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63例本土病例及3例境外移入個案,確診個案中新增28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指出,「從發病日和採檢日來看有下降趨勢,但不明顯,仍要持續注意。」目前協助多家企業及醫療機構進行快篩,也即將導入診所自費快篩,鼓勵在家快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