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追蹤

英國金融時報特約主編Brendan Greeley於《金融時報》撰文分析美國公債的質量理論,指出近30 年前,鮑爾時任財政部助理部長向國會作證,顯示美國 1980 年和 1990 年之間幾乎每年都在增加債券銷售,因此 30 年期債券的回報率實際上一直在下降。時至今日,美國公債發行額也是年年增加,政府利息支出仍持續減少,這表示實務戰勝理論。

彭博資訊引述知情人士的話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已告知白宮高級幕僚,她支持鮑爾續任聯準會(Fed)主席,提高了鮑爾留任的機率。

《路透社》報導,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十多年後,監管機構再度因為一些金融系統核心企業大到不能倒而警戒心大起,但這些企業並非銀行,而是谷歌、亞馬遜和微軟等科技巨頭,越來越多的銀行、保險和市場業務使用了這些企業龐大的雲端互聯網平台,這種現象讓監管機構大感憂心。

綜合媒體報導,立法院新會期將於9月展開,蘇內閣將有三大關要闖,第一,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振興五倍券為主的紓困特別預算案要搶通過;第二,在野黨對囤房稅議題磨刀霍霍;第三,年底的四大公投案。

民主與金錢

台北市出版公會理事長趙政岷於《中國時報》撰文指出,我們很容易忘記民主運作是要錢的,當錢鞏固了權,以權撒錢,民主正被少數人所壟斷。民主與金錢正進行一場真實的危險遊戲,我們正目睹代表式民主的敗亡!但請不要放棄民主,請繼續維護人人的人權,民主是需要重建。

行政院昨(19)日於院會拍板,將當沖降稅優惠延長三年,並維持稅率千分之1.5。財政部次長李慶華也表示,當沖是勢必要存在的正常交易活動,我國當沖交易比重約四成,與美國52%、英國35%、南韓87.5%相比,尚屬合理。

天下【朱雲漢專欄】:歐美開始整頓科技巨頭,禁止壟斷性行為,真正實現,各國政府應該有更前瞻性、更系統性的思維,來引導數位經濟的良性發展,讓具有零邊際成本特性的數位科技(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蘊含的巨大普惠效應能夠實現。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近期中國股市及全球中概股全面下跌,MSCI中國指數由6月以來跌幅達到二成,而如果從今年2月的高點計算,跌幅更高達三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北京政府對科技與補教業加強監管,引發市場恐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