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限電與兩岸減碳(上)

中國大陸自今年中起,一些地方開始實施部分限電;到八月下旬宣布限電、對高耗能產業限電並限產之省分達廿個;九月下旬限電範圍且擴及民生用電,嚴重衝擊生產活動與人民生計。限電之成因除了電力供需失調,更是源自中央予地方的減碳政策壓力。

在電力供需失調方面,於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之後,中國大陸的工業迅速恢復生產,用電需求大增。在供給面,受限於能源轉型不易,再生能源尚無法穩定、大量供應,火力(主要是燃煤)發電比重仍在七成之上。

然適逢國際煤價大幅上漲、中國與主要產煤國澳洲之關係惡化,以及海運費用高漲,導致大陸煤炭供給不足、燃煤發電成本大增。再加上電價受到中央政府的管制,未能反映成本,使地方電廠欠缺增加發電之動機。故而,缺電與限電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在減碳政策壓力方面,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故成了氣候變遷的眾矢之的。為了彰顯其減碳的決心,習近平在二○二○年九月聯合國大會宣示中國將於二○三○年實現「碳達峰」,並於二○六○年達成「碳中和」(即「淨零碳排」)。

基於此一承諾,大陸自二○二一年起,全面強化「能耗雙控」,嚴控各地能源消耗的總量與強度;並為二○二一年與十四五期間(二○二一至二○二五)設定單位GDP能耗各減少百分之三與百分之十三點五的目標。

然而在實際執行上,地方政府除了減碳,還得兼顧GDP增長的另一績效考核項目,致對能耗雙控之要求,多陽奉陰違、虛應故事,故許多地方之能耗還不減反增。

或許是考慮到第廿六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即將在十月卅一日舉行(習近平原擬視訊參加,近日變卦),大陸須在會上展示其減碳成果,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八月與九月接續發布了兩份文件,先是點名許多省分減碳不力,繼而祭出問責條款。地方政府在壓力下,為加速達到減碳目標,乃倉促推出了「一刀切」的限電與限產的嚴厲措施。

為紓解限電引發的民怨,大陸近來努力拓展煤源,並放寬電價管制,除了擴大一般用電戶電價上下浮動範圍,對工業用電採行尖峰訂價,且對高耗能行業規定其適用電價得超過浮動上限,以發揮「以價制量」的節電效果。

這些措施雖然暫時或可部分舒緩大陸的缺電與限電現象,但是政府以行政命令對高耗能產業實施限電與限產,料將持續。又長期而言,大陸如何達成其對外宣示的減碳目標,仍須面臨能源供給轉型、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如何兼顧減碳與經濟增長等重大問題的挑戰。

目睹大陸的限電亂象,或有部分國人抱著幸災樂禍、樂看大陸笑話的心理,另有些人等著坐收大陸台商與外資撤資來台之利益。吾人認為更重要的是:台灣在順應國際的減碳趨勢下,應省思如何以大陸的限電事件及減碳作法為鑑,避免重蹈覆轍。

許嘉棟

美國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博士 現任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 曾任中央信託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副總裁、中央經濟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相關專欄

時值寒冬歲末,公益慈善團體籲請民眾踴躍捐輸,濟助生活陷入困境的鰥寡孤獨廢疾者,以及生活困頓家庭,俾讓他們也可過個好年之呼聲,不絕於耳。...
自由經濟學派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曾說:「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是為股東創造最大的價值,即利潤。」...
國內的學者專家過去討論央行的匯率政策者多,關心貨幣政策者少。這主要是由於在進入21世紀之後的十多年期間,央行為了協助出口與經濟景氣,...
政府對公共事業價格管制,雖然可為主政者博得「體恤民瘼」的美譽,進而有利爭取選民的支持,但必將衍生政府須以稅收補貼事業單位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