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衰退已成必然嗎?

《金融時報》分析報導,中國經濟前景因防疫封鎖而惡化,美國加息可能使經濟由盛轉衰,歐洲人在經歷生活成本危機,幾大衝擊使世界經濟面臨衰退風險。托爾斯泰如果要評論現今經濟形勢,大概會寫道:幸福的經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經濟各有各的不幸。

中國實施嚴厲的封鎖措施以遏制新冠變異株Omicron引發的疫情,沉重打擊了其經濟增長前景;美聯儲(Federal Reserve)可能使美國經濟由盛轉衰;歐洲家庭正在經歷一場生活成本危機;許多較貧困新興市場國家的情況更糟糕,它們很可能出現糧食危機甚至飢荒。

四個嚴峻問題正威脅著正從新冠疫情中復甦的全球經濟,難怪人們的情緒越來越暗淡。

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首席經濟學家羅賓•布魯克斯(Robin Brooks)認為,在這幾大衝擊的共同作用下,世界經濟已經陷入困境。「我們現在又處於全球衰退恐慌中,只是這次我們認為真的會發生衰退,」布魯克斯表示。

金融市場已經受到了驚嚇。MSCI世界股票指數在過去一周里下跌逾1.5%,在5月已下跌逾5%,較1月初的峰值則下跌了逾18%。

BCA Research首席策略師達瓦爾•喬希(Dhaval Joshi)指出,除了股票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以外,債券、通脹保值債券、工業金屬、黃金和加密貨幣等資產都遭遇了拋售。

「上次出現這種所有資產統一下跌的情況是在1981年初,當時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領導的美聯儲擊退了通脹,把滯脹徹底轉化為了衰退。」喬希說。

全球性衰退不好定義。就單個國家來說,一些經濟學家把「技術性衰退」定義為國內生產總值(GDP)連續兩個季度收縮。英國《金融時報》贊同一種更靈活的定義,也是美國的定義: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對衰退的定義是,「廣泛經濟領域出現了經濟活動的顯著減少並已持續較多個月份」。

全球層面的定義更為困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把全球性衰退界定為在一個年度里全球民眾的平均實際收入水平下降。他們列出了以前發生全球衰退的五個年份:1975年、1982年、1991年、2009年、2020年。

雖然對2022年的官方全球增長預測似乎離這一定義中的衰退標準還很遠——IMF在4月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3.6%——但這個數字既與對2022年的預期有關,又與2021年下半年的復甦有關,二者程度相當。當IMF考慮2022年期間預計的經濟增長時,它已經將自己的預測值從去年10月的4.5%下調至4月的2.5%。

布魯克斯認為,這一預測發布以來出現的消息,已經糟糕到足以將增長預測下調到2022年僅增長0.5%,比人口的預期增長率還低。「不斷加大的全球衰退風險是市場最為關注的,對投資者心理有重要影響,」布魯克斯表示。

中國是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擔心的大型經濟體,而且過去一周報告的新數據加劇了對其前景的擔憂。中國佔全球總產出的19%,其經濟規模如此之大,以至於當中國感染新冠時,世界其他國家不能忽視中國的痛苦,尤其是考慮到中國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以及中國對其他國家商品和服務的需求。

嚴峻的壓力正在顯現。隨著封鎖波及全國,船舶在中國港口外排隊,中國的製造業和零售業開始收縮。4月份零售額同比下降11%,工業產值下降3%。同時,儘管中國人民銀行(PBoC)放鬆了貨幣政策以鼓勵借貸和支出,但中國上月的住宅銷售降幅仍大於2020年初(當時中國經濟出現逆轉)。失業率正在上升。

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高級亞洲經濟學家Kevin Xie表示,中國4月份的經濟數據持續令人失望。他補充說,儘管前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新冠疫情的蔓延,但「就業下滑以及企業和家庭信心減弱將抑制支出,並對增長前景不利。」

在另一個全球經濟強國美國,經濟正受到疫情遺留問題的影響,特别是過度的財政刺激可以說讓經濟過熱,在能源價格溫和上漲的情況下就造成了高通脹。除了勞動力市場非常緊張之外,美聯儲還被迫承認失誤,現在已經果斷地進入了一個收緊貨幣政策的階段,以放緩增長並降低通脹。

美聯儲主席傑伊•鮑威爾(Jay Powell)上周明確表示,美聯儲將繼續加息,直至看到「清晰且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通脹正重返2%的目標。他並不擔心失業率會從目前3.6%的低水平上升「幾個點」。

鮑威爾補充說,他的目標是實現經濟軟著陸,但金融市場的許多人認為這可能很難實現。Evercore ISI副主席克里希納•古哈(Krishna Guha)警告稱,官員、經濟學家和市場參與者的強硬言論有可能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並引發經濟下滑,這種風險遠遠高於正常水平。

古哈說:「說軟著陸是可能的,並不是說是必然發生的,甚至不是說可能性特别大。」儘管沒有預測美國將出現衰退,但古哈表示,「在不出現衰退和失業率大幅上升的情況下控制住通脹……將是一大挑戰」。

在大西洋另一邊,歐洲同樣處境困難,但面對的問題有所不同。除英國外,其通脹幾乎普遍源於能源價格上漲,而不是經濟過熱,而且可以直接追溯到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

對歐盟來說不幸的是,了解歐洲困境的原因並不能減輕其後果。歐元區4月份通脹率為7.4%,物價的上漲速度遠高於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對生活水平造成了衝擊,這將限制支出和從疫情中復甦的步伐。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上周發布的新預測大幅下調,暗示2022年第二季度將出現經濟停滯。

歐盟委員會預計經濟將渡過這段困難時期,到今年夏季恢復每季度0.5%左右的合理增長,但許多私營部門經濟學家認為對收入的打擊將產生更持久的影響。花旗(Citi)經濟學家克里斯蒂安•舒爾茨(Christian Schulz)表示,官方預測似乎過於樂觀,「今年剩餘時間幾乎沒有增長」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說歐洲的困難在於適應高得多的能源價格,那麼較貧窮國家則面臨著更艱巨的任務,即應對食品價格的迅速上漲。食品在新興經濟體的支出中所佔比例超過30%。

隨著烏克蘭用於出口穀物的黑海港口關閉,人們越來越擔心今年晚些時候會發生糧食危機。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上周三表示,烏克蘭的衝突,加上現有的食品價格壓力,「可能會把數千萬人推向糧食不安全的邊緣,然後是營養不良、大規模飢餓和飢荒」。

儘管斯里蘭卡國內也有政治和經濟危機,但當該國上周決定首次對外債違約時,它體現了世界上許多最貧窮國家所面臨的可怕選擇。斯里蘭卡表示,為了用手中的硬通貨進口燃料、食品和藥品,此舉是必要的。

與此同時,印度在上周違背了不禁止糧食出口的承諾,加劇了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問題。小麥價格再次上漲,今年以來已累計上漲逾60%。

當然,隨著衰退風險的上升,對全球經濟來說最好的消息將是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以及中國結束新冠「清零」策略。但這超出了經濟部長和官員的能力範圍,所以他們將不得不再次調整自己的對策,以應對其所面臨的困難局面。

在歐洲和新興經濟體,這將涉及減輕食品和能源價格上漲的影響——那些公共財政足夠強大的國家可以提高福利並補貼食品和能源。美國和英國可能加快貨幣政策緊縮周期,而中國將尋求限制這波Omicron變體疫情在中國的負面影響。

絕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抵禦全球衰退的戰鬥在2022年仍將取得勝利。但面對沒完沒了的壞消息,經濟學家們越來越多地兩面下注。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首席全球經濟學家英尼斯•麥克菲(Innes McFee)表示,毫無疑問,全球經濟擴張已接近峰值,它正在放緩,政策制定者將需要弄明白自己需要多大幅度地收緊政策。但他表示目前仍不太可能出現衰退,因為政策制定者仍有工具,如果情況惡化,他們仍可以退出政策收緊並採取刺激措施。

麥克菲說:「直到明年衰退風險都會上升,但目前還沒有那麼高。」

相關新聞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本次會議主要內容涉及三大面向: 一是決定今年7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主要受內外需持續向好拉動,大陸4月財新服務業PMI微降至52.5,符合預期,但服務業就業指數連續三個月位於收縮區間,...
  針對美元升值所導致的本國貨幣貶值,亞洲各國加強了防禦姿態。除了被猜測進行外匯幹預的日本外,印度尼西亞也已經實施幹預。...
大陸商務部上周在北京舉辦全國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培訓班,幫助各地商務主管部門加強學習領會,深入交流互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