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證實入股英特爾 美商務部長:回報納稅人、建立本土供應鏈

歷經美國總統川普要求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辭職、雙方會面又盡釋前嫌等戲劇性轉折後,美國財長貝森特證實,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外媒引述白宮官員與其他內情人士消息指出,川普政府正在洽談取得英特爾10%股權,此舉將讓美國政府成為英特爾的最大股東。
美方證實有意將補助換成股權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19日接受CNBC採訪時,批評資金流向台積電(2330),「我們希望英特爾在美國取得成功」,並證實美方有意透過原以晶片法案補助英特爾的資金,取得英特爾股權。消息人士也表示,美國政府的潛在投資方式,是將英特爾從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獲得的部分或全部補助,轉換成股權。
英特爾是晶片法案的最大受益者,總計取得109億美元的政府補助,補助金額與英特爾10%的股權價值相當。依據英特爾目前股價計算,10%的股權價值約105億美元。若美國政府取得英特爾10%的股權,將一躍而為該公司最大股東,超越目前的貝萊德(BlackRock)。截至6月底止,貝萊德握有英特爾8.92%股權,其次是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的8.82%。
盧特尼克也證實該說法:「是的。川普認為,美國應該獲得對等的利益。這正是川普的觀點:為什麼我們要把大筆資金給一家市值千億美元的公司?納稅人能得到什麼?川普的答案是:我們應該拿到股權。拜登政府已經承諾的資金會發放,但我們會要求換取股權,讓納稅人獲得回報,而不是單純把錢送出去。」
他強調,晶片法案原本就是對有錢企業的送禮。「我們對英特爾的態度是,把拜登原本打算白送的錢,轉換成美國人民的股權。是的,對英特爾而言比免費補助糟,但對納稅人來說更有利,這就是川普的思維。」
強調建立本土供應鏈,避免依賴台灣
美國政府入股英特爾,可望成為英特爾俄亥俄州晶圓廠的奧援。英特爾原本打算將俄亥俄州打造成全球最大晶圓廠,但投產時程數度推延。川普政府格外重視英特爾在俄亥俄州的建廠計畫,俄亥俄州也是美國副總統范斯的家鄉。
盧特尼克強調,美國不能依賴台灣製造晶片,且美國總統川普認為,拜登時期提供英特爾資金,因此應讓聯邦政府「獲得股權」。至於政府是否會因持有英特爾10%股份而介入公司治理,他則否認:「不,別想太多。我們只是把拜登時期的補助金,轉換成川普政府下的股權。這不是治理問題。」
盧特尼克說,在國安考量下,美國必須能在本土製造晶片,不能過度依賴台灣。就地理距離來看,台灣距離美國9,500英里,距離中國僅80英里,99%的先進晶片都集中在台灣,顯然不可行。
盧特尼克補充,這也是美日、美韓協議的一部分,要建立足夠的基礎設施與產能,好讓美國有能力製造這些晶片。「如果英特爾能夠在美國生產晶片節點、推動本土製程,當然是好事,雖然不是絕對必要,但那會是非常有利的局面。」除了美國政府外,英特爾亦吸引日本軟銀集團投資,軟銀19日同意買進20億美元的英特爾股票,顯示對英特爾的信心。
圖片來源:工商時報
英特爾與台積電的競合關係發展
業界觀察,英特爾為IDM廠,台積電仍具有不和客戶競爭的優勢。不過,軟銀戰略性入股英特爾也將有助於英特爾業務,英特爾是台積電重要客戶之一,客戶自身業務轉佳也有助委外訂單成長,並可減緩反壟斷的壓力。
業界也分析,從先進製程投資來看,軟銀投資英特爾20億美元仍杯水車薪,台積電一年資本支出已達預計400億美元且多數用於先進製程,後續關注英特爾資本支出是否谷底反彈。
熟知內情人士表示,美國政府具體的投資規模,以及白宮是否會繼續進行這項計畫,仍有變數。白宮發言人婉拒對談判細節發表評論,僅表示,待政府正式宣布時才有交易。負責管理晶片法案的美國商務部對此則不予置評。英特爾則未即時發表意見。
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政府入股能否重振英特爾的業務,讓這家昔日的晶片巨頭鹹魚翻生。英特爾陷入銷售停滯和持續虧損頹勢,且未能搭上人工智慧(AI)列車,新任執行長陳立武大刀闊斧扭轉營運,但大部分改革,都聚焦在削減成本和精簡人事。部分分析師認為,政府介入對英特爾和美國國安至關重要,但一些專家認為,英特爾的問題不單單在資金面。
聯合報/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