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說變就變 央行不可輕忽

編按:

近來全球物價有感上漲,國際油價居高不下,民眾擔心國內通膨問題。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台經濟基本面健全下,有助穩定民眾通膨預期心理,國內通膨率持續攀升的壓力相對較低,專家學者呼籲央行不宜背書,輕忽通膨現象。

最近通貨膨脹議題成為焦點,自從1999年日本央行公開擁抱零利率政策,至今長達20年的時間,即使全球中央銀行聯手狂印鈔票,通貨膨脹也從未成為疑慮,直至今年,美國因為聯準會無限制量化寬鬆、COVID疫情的巨額財政補貼、對中國採行懲罰性關稅拉高進口成本、再加上供應鏈堵塞問題,美國連續創下新高的核心物價指數,讓通貨膨脹隱憂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但是,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主管拜登政府財政經濟大權的財政部長葉倫、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以及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等主要財經決策者,面對居高不下的物價增長率,仍然堅持這只是暫時現象,也無意調高指標利率。另外,市場通膨議題炒得火熱,美國短期票券利率快速上揚,但是長期公債利率卻風吹不動,華爾街對於媒體與經濟學家高喊的通膨憂慮,反應不大。

台灣目前究竟是否有通膨問題?日前,中央銀行罕見在臉書貼文指出,近月多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雖走高,但這並不屬物價「普遍」、「持續」、「顯著上漲」的通膨現象,且主要機構皆預測今年CPI不至於超過2%,加上油電價格平穩機制適時啟動,有助降低通膨預期,強調國內物價仍屬穩定。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進行「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整備狀況、以及如何因應加密貨幣跨入金融市場」專題報告時,針對通膨問題,受到立委關切,楊金龍表示,國內目前沒有通膨的問題,國際機構預測明年國際油價應可回到75美元,目前在85美元左右。

此番言論,與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日前發表「消失的通膨何時再現?」演講意見相左,陳南光指出,台灣過去20年來通膨率偏低,但用更長期的時間觀察通膨議題,可發現「這次不一樣」,全球發展結構上出現三大新的因素: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重組、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政府債務貨幣化,使得這次的通膨與通膨預期逐步升溫。

陳南光強調「央行不應輕易就將目前物價上漲,解釋成短暫性現象」。央行貨幣政策、物價監控、CPI統計都要儘快重新投入人力加快檢視,深入研究與調查,否則將引發更大危機。

現在的問題是,央行抗通膨的公信力正在削弱,可能動搖民眾長期以來的通膨預期定錨。在疫情導致供需混淆、碳排放管制等新情勢,接下來主要央行如何應對上升的通膨預期,至關重要。

他也提及,各主要央行涉入金融市場的運作已深,加上已累積龐大的政府與民間負債,讓各國央行政策回應通膨顯得躊躇不前。

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也回應,目前央行的政策利率,即重貼現利率和市場利率嚴重脫節,市場上充斥太多游資,使得股市和房市等資產價格一直在上漲,央行卻不能不顧及全球水平恣意大步升息,只能用信用管制措施,央行貨幣政策在抗通膨議題上少了著力點。

就此,央行則表示,以IMF在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當一國的名目有效匯率貶值經常帳餘額與財政收支餘絀對GDP(國內生產毛額)比率下降(例如經常帳逆差及財政赤字擴大),以及民眾預期通膨率大幅上揚等四項制約通膨預期機制鬆動,才易使通膨率持續攀升。

目前台灣名目有效匯率升值、經常帳與政府財政收支皆健全,且根據IMF三年後通膨預測值來衡量也相對穩定;央行強調,台灣制約通膨預期的相關指標表現較其他經濟體優異,顯示國內通膨率持續攀升的壓力相對較低。

相對於學者專家的憂心,國發會也對通膨的預測相對樂觀;國發會經濟發展處處長吳明蕙表示,新台幣匯率近來表現強勁,可緩解進口物價上漲的壓力,加上政府有能力調控公共事業費率,例如,承諾半年內不漲電價,油價也有雙穩定機制,可以減輕企業一部分營運成本以及民眾生活壓力。

由於我國疫情趨緩,從生產、供貨到物流都很順暢,因此,吳明蕙認為,我國全年CPI預測值可以控制在2%以下,通膨還不至於影響台灣經濟。

《延伸閱讀》陳南光:台灣要注意 通膨說變就變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