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危機 如何挽救

除了產業轉型,你我也能貢獻心力,那該從什麼做起? 那些排碳大國的會議承諾是否有效,也是未知數。

全民挽救氣候變遷危機

二十國集團峰會及第廿六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均聚焦於氣候變遷議題,希望在二○三○年前透過制訂可行方案並採取行動,緩解氣候危機。此顯示氣候變遷是當今最重大國際議題,也是人類生存的主要挑戰之一。

全球不斷創紀錄的氣候災難,不僅造成人類生命財產嚴重損失,也對農業生產力產生影響。而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不僅給地球上超過八十六%的物種帶來生存威脅或滅絕風險,也加重氣候變遷的負面衝擊。若按目前趨勢,到二○三○年世界不僅不可能實現零饑餓的目標,屆時受饑餓影響人數將超過八點四億。另據統計,農業(包括林、漁和畜牧業)產生了世界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五分之一左右,應立即採取行動使農業更具可持續性、生產力和復原力,來化解全球糧荒及健康危機。

政府應重新思考現行的農業種植和畜牧養殖方法,輔導農民加強對氣候變遷的適應和減緩,包括善用創新技術、實施氣候智慧型農業、促進農業系統內的生物多樣性、轉向富含植物的膳食並採用替代蛋白質(如以植物蛋白製成的「未來肉排」、利用植物藻類製成的「人造魚肉」等)。

民眾也可以為緩解全球暖化作出貢獻,例如將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有機廢物(不可食用或未使用的食物)適當處理成堆肥,可以減少對化肥的依賴,幫助恢復土壤肥力,並改善保水能力和向植物輸送養分。還有研究顯示,全球所生產的食物約十三億公噸(三分之一)損失或浪費掉(平均每人每年在家浪費七十四公斤食物),這些糧食的損失和浪費估計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八到十%。減少食物浪費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的重要方法。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12.3旨在將零售和消費者層面的人均全球食物浪費減半,並減少生產和供應鏈中的食物損失。各國政府正積極提出對策,例如澳洲政府鼓勵民眾每周一次將剩餘的食材再利用,並在冰箱內中設置「Eat Me First」區域,提醒民眾先吃易腐爛食物。若能透過跨糧食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協作行動、減少家庭食物浪費及改變消費者購物觀念等政策的有效推動,全球暖化危機可以獲得緩解,不能只寄望於工業的革新。

強生:G20承諾只是「杯水車薪」須加強應對氣候變遷

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表示,20國集團領袖峰會(G20)對保護環境的承諾只是「杯水車薪」,並警告說「如果不採取緊急行動,COP26氣候談判可能會失敗」。

彭博報導,G20會議上就氣候問題進行會談,強生會後在羅馬發表談話,呼籲其他國家加強行動,否則將見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的瓦解。

強生表示「如果我們要防止COP26失敗,那麼這種情況必須改變,我必須把話說得清楚,如果格拉斯哥峰會失敗了,那整件事都會失敗,巴黎氣候協定也將崩潰,世界上唯一可行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機制將被埋沒」。

強生表示最近幾週取得進展,包括沙烏地阿拉伯、澳洲和俄羅斯皆承諾中和碳排放,並還稱讚美國將氣候援助加倍,以及G20承諾終止對海外煤炭項目的融資,但他強調「這些還不夠」,並提到「當我們承認挑戰擺在面前時,目前的這些承諾雖然很受歡迎,但在迅速變暖的海水中卻只像是幾滴水而已,對歷史和當今碳排放負最大責任的國家還沒有盡其應有的工作」。

相關新聞

鋒面來臨,拚水庫解渴。 經濟部 今(25)日表示。今天即將有春雨鋒面到來, 水利署 為把握此一時機,...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台灣交通遭批評為「行人地獄」,民進黨立委羅致政今天召開改善行人交通安全公聽會,與專家學者就工程、執法、教育等面向進行討論;羅致政說,...
環保署組織改造迎來新突破,立法院司法、社環委員會昨(22日)聯席審查《環境部組織法》草案及環境部所屬五個三級機關組織,並宣布通過初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