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與東南亞擴充自貿協定
中國將擴充與東盟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把數字及可再生能源等視為重點領域,推動企業交易和投資增加。通過擴大亞洲貿易圈,來對抗實施關稅措施的川普政府。
中國與東盟的自貿協定於2005年生效,雙方間的貿易降低了關稅。東盟成員國包括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10個國家。
此次擴充自貿協定將數字、可再生能源、順暢的海關手續等9個領域列為重點項目。數字方面,將推進貿易所需結算及文件的數位化,爭取實現系統的互聯互通。並完善所需基礎設施及資訊管理相關規則。
有可能會推廣中國自主開發的跨境銀行間支付系統(CIPS)。為了擴大人民幣結算手段及結算網路,中國正在亞洲加緊擴充CIPS。
預計中國遊客及商務人士等可在境外使用微信支付及支付寶的場所也將增加。東盟各國使用的結算手段在中國的使用範圍也會擴大。
可再生能源方面,將加快包括純電動汽車(EV)在內的新能源車及光伏發電等的交易,增加對相關産業的投資。海關手續方面,將引入可在同一個窗口完成貿易所需申請手續的機制。
中國商務部官員在9月8日的記者會上透露,已經完成與相關國家的談判。同時稱中方將與東盟保持密切溝通,積極推進各自國內簽署批准程式,並表示爭取在今年年內簽署關於修訂自貿協定的議定書。在10月于馬來西亞召開的東盟相關峰會上,這可能會成為一大議題。
中國有意通過與東盟加強貿易關係,來對抗利用關稅政策來施加壓力的美國。中國商務部官員針對美國強調:「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對全球産供鏈帶來的衝擊,中國與東盟堅持多邊合作,共同維護區域産供鏈的穩定暢通」。
美國於4月開始對中國徵收累計145%的額外關稅。5月雙方將關稅降低115%之後,美國仍對中國適用30%的額外關稅。4月以來,中國對美出口已連續5個月同比下降。 對中國而言,東盟已成為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 |
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中國對東盟進出口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7%,保持在高於2024年全年的水準。在內需放緩、對美出口縮減的情況下,作為新的出口目的地,東南亞成為非常重要的市場。為了規避美國的對華關稅,中國加強了經由第三國的「迂迴出口」。今後,將零部件運至東盟進行組裝後再出口至美國等地區的情況可能會持續。
對東盟而言,與作為最大區域外貿易夥伴的中國加強關係同樣必不可少。美國8月對緬甸和寮國啟動40%的對等關稅,對越南啟動20%的對等關稅。對於希望增加對華出口來替代美國市場的國家來説,中國擴充自貿協定將為其帶來益處。
延伸閱讀
從汽車供應鏈重構 看中國—東盟經貿合作“韌性”
據新華社報導,在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展廳內,上汽通用五菱生產的微型新能源車引得不少來自東南亞的客商駐足、咨詢。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海外備受消費者青睞,越來越多中國新能源汽車行駛在東南亞國家的街道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汽車是高度全球化的產業,一顆螺絲、一塊電池、一粒芯片的供應波動都可能影響全局。在全球供應鏈重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仍能穩穩“鏈通”東南亞,秘訣藏在從“產品出海”到“生態共建”的轉型裡。
上汽通用五菱已帶領17家中國產業鏈企業“走出去”,還開發超100家印尼本土供應商;比亞迪泰國工廠去年7月投產,涵蓋衝壓、塗裝、焊接和總裝全流程……
從“整車出口”到“構建生態”,從跨國建廠到跨國建“鏈”,在外部不確定性顯著提升背景下,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從“產品輸出”轉向“產業鏈協同出海”的過程中,以屬地化生產滿足當地市場需求,更以技術遷移、產業共建,推動東南亞汽車產業發展。
如今,中國與東盟的汽車產業鏈合作已經從曾經簡單的整車和零部件出口升級為覆蓋上游資源供應、中游本地化生產製造和下游市場銷售及售後服務等產業鏈環節的深度融合。這條跨越山海的汽車產業鏈,正成為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韌性不斷加強的“縮影”。
從一輛新能源車到一條產業鏈,中國與東盟用深度耦合證明:韌性並非源於單一環節的強韌,而是規則共築、產業互補、設施互聯、生態互融的系統性成果。這條汽車產業鏈,正是雙方經貿合作“壓艙石”與“增長極”的典型詮釋。
在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國際經貿形勢複雜嚴峻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合作不斷深化,共同維護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形成了更加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成為區域合作的典範。
中馬“兩國雙園”、中印尼“區域綜合經濟走廊”、中新蘇州工業園等重點合作項目和園區穩步推進,進一步促進產業鏈深度融合,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繁榮發展。
數據顯示,中國連續16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東盟連續5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2024年,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等5個東盟國家雙邊貿易額均突破千億美元。今年1—7月,中國同東盟貿易規模達5970億美元,同比增長8.2%,占同期中國外貿總額的16.7%。
這一貿易成績的背後,離不開中國與東盟產業鏈的深度互補與融合。中國在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領域的技術與產能優勢,與東盟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年輕勞動力、強勁的消費市場形成“強耦合”。雙方在電子、汽車、紡織服裝等產業鏈上下游協作緊密,區域產業鏈韌性持續增強。
今年,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全面完成。從內容上看,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包含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海關程序與貿易便利化等9個新增章節,為雙方在新形勢下加強合作、促進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注入新動能。未來,“韌性”更足的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必將持續釋放巨大潛力,為區域乃至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