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十五五規畫 1主線3話題看陸藍圖

中國大陸今個10月特別,即中共政治節日十一,與中國傳統節日中秋,同在月初的「黃金周」中, 在雙節之外,還有一件政治大事,即中共召開二十屆四中全會,這次中共中全會將是一次打經濟燈、轉政治向的會議。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定下以審議中共中央的第十五個五年規畫建議為主題,令中國大陸提前進入五年規畫的預熱期,於是中共中央的建議思路也漸次釋出,把握「五加二」理念、明確一條主線、關注三個話題,大致可抓出中共中央建議稿的脈絡。

中共建政後,1953年開始仿蘇制五年計畫,中間因政治運動有所中斷,進入改革年代後重整,且在第十一個五年規畫起草時,因應市場經濟轉型,將計畫改為規畫。同時逐漸明確,以五年規畫來明確一段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並開始提出10年期的遠景目標。

觀念理念先行 規畫內容無所不包

中共的五年規畫制定是個龐大工程,大致流程是政府部門國家發改委牽頭起草規畫草案,成形後經一系列程序,最後到中共中央全會據之形成中共中央的規畫建議,建議加規畫草案交全國人大會議審議後成為法定文本,通過實施。在規畫綱要之外,還有各領域、行業、產業的子綱要,以及大小地方的五年規畫。所以上天下地,內容龐雜。

這些年什麼事都可以簡化,可將數萬字的文件簡略為數分鐘讀完的「精華版」、「簡易版」。大部頭的五年規畫,以萬字計的中共中央建議稿,當然也可濃縮。作為前瞻,今次中共四中全會的五年規畫建議,也可大而化之,因為中共凡事先敲定理念,再由理念去圈定原則、方針、政策。今次第十五個五年規畫,理念叫做「五加二」。

雅下工程領頭 大投資成關鍵著點

所謂「五加二」之五,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那要加上的二,即安全和發展、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兩個統籌」。對理念觀念,外間可能不以為然,但在大陸五年規畫編制乃至一些重要文件起草,都是觀念理念先行。其他內容,全部由之展開。

再看所謂一條主線。一家企業五年要做的事,可能都有多條主線,何況是中國這樣一個大型經濟體,說要留意中國大陸第十五個五年規畫的一條主線,說的是投資,特別是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在中國,有些事是難以改變的,過去的五年計畫,主要就是展開投資的決定和資源分配,也即圍繞大型投資而展開的,當計畫轉型為規畫後,投資仍持續是焦點。

在今次第十五個五年規畫的預熱中,大型投資果然已成焦點。最早的先聲,是所謂雅下工程,即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這是一個超過三峽工程的「世紀工程」,預計將與另外二到五個重大工程一起,組成未來五年大投資經濟的骨架。

除此之外,中國總理李強也提早預告,要抓住關鍵著力點做強國內大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對沖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那「關鍵著力點」其實正是大投資。

大國競爭當前 經濟結構如何改革

最後看三個話題。其實作為五年規畫,關注話題會很多,現在簡要總結出三個話題,其實都是未定論,大家要看當局如何對待,又如何去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作為關注話題,首先是大國競爭,中共究竟如何布局未來五年的大國競爭,又如何將因競爭而起的安全戰略,與經濟發展戰略能夠「統籌」起來;其二是收入分配的問題,中國未來五年無疑要走擴內需之路,而內需要擴,先得收入提升,收入分配制度的問題,制約著中國的轉型,已相當清楚;其三是經濟結構的改革、調整和轉型,中國經濟目前存在的通縮、產能過剩等問題,都未得以明確討論,這種現狀值得關注。

四中全會 打經濟燈轉政治向

中共中央五年一屆,通常一年一次中全會,每次中全會都有傳統的議題方向,比如三中全會談改革、四中全會談黨建治國、五中全會定規畫。今次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民間原以為會解決中共黨的組織機構,特別是軍隊和軍委的問題,誰料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定調,四中全會「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五規畫的建議」。更具體的說法,是要為中國式現代化全局擘畫新藍圖,透過第十五個五年規畫明確未來五年發展路徑。

打破往年慣例 四中全議五年規畫

中共主要透過制定和實施五年規畫來治國理政,這由中共建政後模仿蘇聯式的五年計畫轉型而來。慣例上,中共在五年規畫的最後一年,由國務院委託發改委起草規畫草案,幾次的修改,最後形成綱要徵求意見稿及中共中央關於五年規畫的建議,在次年3月提交全國人大,人大接受執政黨的建議及審議通過綱要草案,會後實施。因而今次中共四中全議五年規畫是打破慣例,加快節奏之舉。

觀察中共今次舉措,有三段歷史可回顧,一是江澤民和胡錦濤主政期,通常把四中全會安排為強化中共黨建,通過相關決定的會議;二是習近平主政後,四中全會不再議黨建,而談治國,所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是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是研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其三,中共四中全會專門討論五年規畫,也有先例,是正好40年前的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畫的建議(草案)」。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打破了近年慣例,提前議決五年規畫,官式的說法是要為中國式現代化全局擘畫新藍圖,透過第十五個五年規畫明確未來五年發展路徑。這一說法說服力不足夠,如果從國際國內及中共黨內的三方面背景去觀察,應是另有需要。

內外時局複雜 中期綱要增確定性

第一個背景是國際背景,按照習近平的最新說法,是「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明顯增多」,既然如此,中共需要增加確定性,力求穩定,而透過五年規畫乃至十年為期的中期發展綱要 ,以此來打出經濟燈號的確定性。

五年規畫因何可帶來確定性呢,這就事關第二個背景,即中國大陸持續多年經濟下行,現在又實質進入通縮,如果加上貿易戰和關稅戰,要走出經濟泥沼不易,內部共識也是「存量政策」無力回天,需要新的經濟政策和方針,走出新的經濟路向,而只有五年規畫能妥善地完成這一任務,也即打出明確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燈號。

第三個背景是中共黨內政治背景。中共確實面臨政治發展和權力重組的考驗,今年多個省級地方諸候被帶走調查、最高級別的將領成批落馬。一屆中共中央委員那麼多人出事,也是前所未見。這樣一來,必須有相應的政治解決,但又面臨國際國內特殊的背景,不便做大手術,在鞏固中共黨的領導權、鞏固中共要長期執政的政權最高要求下,中共最高層的拆解方案,正是對外打出經濟燈號的同時,悄然作出政治轉向。

習首位論打前哨 預示鞏固最高權力

也正在1985年9月的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上,中共不僅提早通過五年規畫建議,還討論確定了進一步實現中央領導機構成員新老交替的原則,鄧小平在那次會議上講四個問題,其中一個是新老幹部的合作與交替,一批元老會後退出中央機構。40年前的四中,在核心議題與今次四中相近。但今次中共四中,不見得有新老交替的討論,反而有最高權力進一步鞏固的動向。

在8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不大受到重視的一個動向,是在審議「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條例」中,提出「堅持把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放在首位」。這是一個全新的政治提法,不僅不再提馬恩列斯毛,也不再說甚麼江的 「三個代表」、胡的「科學發展觀」,更重要是「首位論」是四中全會的前哨,更是中共二十一大的先聲。這可能就是今次中共四中,要預示的政治新路。

延伸閱讀

陸重拾大基建 能阻經濟內捲?

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復甦不振,電動車、電商平台、鋼鐵等產業深陷激烈競爭,又面臨國內消費疲弱、出口遇阻。消費、出口和投資向來被形容為驅動大陸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但如今顯然都面臨嚴峻挑戰。

大陸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消費對大陸經濟成長貢獻率為52%,拉動GDP成長2.8%;出口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31.2%,拉動GDP成長1.7%;投資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16.8%,拉動GDP成長0.9%。

消費動能 去年底以來最低

然而從數據上看,反映消費規模與市場活力的消費零售總額從5月升到今年以來最高6.4%,到6月降至4.8%,7月再放緩至3.7%,整體表現弱於預期,為去年12月以來最低,顯示民眾的消費動能正在消退。

同時,大陸還要面對美國的關稅政策、極端天氣、國內市場過度競爭及長期低迷的房地產行業等問題。路透引述分析指出,大陸國內需求疲弱和全球風險將拖累未來數季的增長,凱投宏觀中國經濟學家Zichun Huang提到,幾乎沒有理由期待今年剩餘時間會出現明顯的經濟復甦。

雅江工程 耗資5.2兆拚GDP

在此背景下,大陸宣布啟動「世紀工程」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預計耗資人民幣1.2兆元,約台幣5.2兆元,除了凸顯大陸在發展能源和地緣政治影響力的野心,外界普遍認為,這項工程的目的也在於讓放緩的經濟能再度獲得可持續振興的動力。

花旗銀行估算,假設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建設周期為10年,這項投資對GDP的拉動效應,在單年內可能達到人民幣1,200億元,預計第一年將帶動大陸投資及GDP增速分別上升0.23個和0.09個百分點。

這項消息讓鐵礦石和鋼材的價格一度升至4個月以來高位。路透專欄作家Ka Sing Chan表示,「這股樂觀情緒源於投資人假設此水壩並非單一個案,而是中國以大型基建計畫支撐經濟更廣泛行動的一部分」。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今年是「十四五」規畫完成之年,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建設項目、城市基礎設施改造及支持消費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將成為基建投資的重點領域。當外需對經濟增長拉動力的減弱,接下來基建投資或將提速,對宏觀經濟「穩定器」作用會受到進一步倚重。

陸:基建投資增速6%有望

大陸國家統計局8月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2%,王青預估,今年基建投資增速有望達到6.0%,比去年全年加快1.6個百分點。

就大陸當局刺激經濟舉措,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分析,投資方面,當政府要控管地方債,尤其是房地產投資如果不振,就變成中央政府進行的一些大型投資;以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來說,「先不論對未來會不會產生經濟效益,只要有投資,當年GDP就可往上拉」。

學者:大陸財政不太樂觀

劉孟俊表示,當經濟在發展階段需要公共投資,所引發的經濟效益會很高,但如果是為了救經濟而做投資,經濟效益就會相對偏低,「現在看起來比較多是因為GDP上不去,所以要增加公共投資」。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指出,過去會說過度依賴投資驅動成長的模式是舊經濟成長結構,大陸在內需方面想要變成全球大市場,可是使用各種方法都沒有出現有效結構轉型。目前看起來能夠用的手段還是比較依賴傳統方式。

吳佳勳分析,然而以投資來驅動經濟會產生邊際效益遞減,當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過於普遍,公共投資的效益低落會是很大的問題;此外,從債務壓力來看,大陸的財政在疫情過後不太樂觀,各產業也可能需要大量財政補助,這種情況下做大型基建投資,日後的維運可能面臨很大壓力。

相關新聞

史丹佛網路政策中心近期發布研究報告 《不確定性下的監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選項》 (Regulating under...
卡達首都多哈(Doha)在台北時間9日晚間傳出爆炸聲,雖然尚不清楚爆炸物是什麼,但透過社群分享的影片顯示,能清楚看見市區冒出濃煙,...
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4日動員裝甲車進入艾拉貝爾(Ellabell)的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 Co)與LG能源解決方案(LG...
共同社7日報導, 日本 首相 石破茂 召開記者會,表明將辭去其兼任的 自民黨 總裁(黨魁)職位。他說,美日關稅談判已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