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劃法》爭議 曾巨威籲朝野回歸專業理性修法
《財劃法》爭議持續延燒。政大財政學系名譽教授曾巨威表示,新《財劃法》釀成朝野對立,朝野雙方應進行協商與合作,並尊重財經專業,透過修法來解決問題。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則認為,《財劃法》公式分母錯誤的問題,透過優先法案很快可以完成補正,財政部應該先算出補正後的分配額、一天就可以算出來。
曾巨威說,這次《財劃法》修正過程給藍綠兩黨一個教訓,就是各依不同政治立場,在過度對抗下修法,財政專業勢將受到侵害,建議未來財經法案不論立法或修法,皆應回歸專業、理性。
外界提出《財劃法》許多解套的方法,例如未分配的345億元先以「現行的分母」進行二次分配,解決離島財源的問題;也有人認為可以暫時存入「特別統籌分配稅款」再以較為彈性的方式補給地方政府,或是以「正確」分母計算、先分配給地方,後續再修《財劃法》。
曾巨威直言,上述方式都不宜!這些方式都沒有法律授權和明確的法源。正常的程序應該是先找法源,中央和地方協調好事權分配,進行修正《地方制度法》,後才是《財劃法》修正和分配,因為《財劃法》只處理地方的收入,並未處理事權。
曾巨威坦言,中央稱地方多了統籌分配稅款,就應多分擔責任,「事權」要重新劃分,就等於是回到最初的政治僵局,以現在的政治氛圍,恐怕行政院與地方很難取得共識、重新調整。
黃耀輝表示,從各級政府收支淨額表來看,即使《財劃法》修正,中央占淨收入的比重並未比精省前少;現在占淨支出的比重也維持在6成左右,意即中央政府仍有足夠的金額,可以負擔原有的事權和支出,不用重新討論與分配。
黃耀輝指出,《財劃法》公式分母錯誤的問題,透過優先法案很快可以完成補正,財政部如果有誠意的話,應該先算出補正後的分配額、一天就可以算出來,以利地方政府編列預算。
國民黨團:新版財劃法公式有瑕疵 已啟動修法
外界關心財劃法分配爭議,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天表示,財劃法在公式的部分確實有小瑕疵,財劃法第16之1條文應修正,將本島19縣市及離島3個分開,這部分國民黨立委陳雪生已啟動修法,應該很快就會有共識。
行政院日前表示,立法院去年底倉促修訂新版財劃法,產生無法解決的問題,包括1,公式錯誤,導致統籌分配稅款有新台幣345億元無法完全分配,離島問題更加嚴重。2,事權沒有隨錢調整,各地方政府得到更多統籌分配稅款,但沒有一併調整事權分擔,導致錢到了地方、事卻還在中央的狀況。
至於事權分配的部分,賴士葆認為,行政院要跟地方政府講,給這麼多錢,什麼事情要地方來做;應該要來溝通,但目前都沒來談,也不找地方政府。
一般性補助款 在野拚立法規範
中央統籌分配稅款與補助款爭議未解,國民黨立委賴士葆昨在黨團記者會表示,新版財劃法有部分瑕疵,將修正分母計算錯誤的離島計算;同時,中央原先砍一般性補助款,追加預算後又改申請制,他提出「中央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補助條例草案」,透過立法將一般性補助款辦法,從行政命令拉高至條例,由立法院規範。
賴士葆指出,中央給地方的錢分統籌分配稅款、一般性補助款及計畫型補助款共三塊,財劃法修正後,表面上右邊多一點,卻是左邊砍一點掉,實則原地踏步;主計總處五月突然砍掉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上次通過追加預算六三六億後,又故技重施,將一般性補助款範圍,從原先明確定義的教育、社福及基本設施,改為「具經常性、普及性、基本建設或維運性質、財政均衡」等抽象用途;地方要用還要申請,增加地方政府行政成本及財源的不確定。
賴士葆稱已提出中央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補助條例草案,並已交付委員會待審,將一般性補助款辦法,從行政命令拉高至條例,盼新會期盡快排審。至於如何分配,草案指出,由國庫給予計畫型補助款與一般性補助款,而一般性補助款必須依照財劃法第卅條第三項規定,「不得少於修正施行前一年度預算編列數」。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首席副書記長林沛祥說,一般性補助款不應改申請制,計畫型補助款被大幅刪減,嚴重衝擊地方財政,畢竟納稅人的錢,是地方拿來辦教育和社福的補助款,行政院知法、玩法、亂法,全台廿二縣市都遇到同樣境遇,「中央不能把所有錢都扣在自己手上,集權又集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