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下的「觀碎戰」

8月1日,美國對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稅架構大致底定。除了中國大陸,多數經濟體與美方完成協商,進口商品的有效稅率自原本2%左右,一舉拉升至近20%。若美國法院不出手推翻,這將成為新常態。與此同時,各國對美啟動大採購大投資,氣勢空前,彷彿一場「大成功」。

表面上,美國似為關稅戰的贏家。6月關稅收入達270億美元,7月估算更上看28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激增逾200億美元。然而,關稅也蘊含隱性成本與轉嫁效應。以日本汽車為例,對美出口價格在過去三個月下跌近兩成,主因在於企業為吸收25%關稅,被迫降價,維持市佔。另一方面,美國的沃爾瑪、寶僑、耐吉乃至愛馬仕等品牌,也相繼調漲售價,反映部分壓力已轉嫁至消費端。總體而言,關稅成本由出口商、進口商與消費者共同分攤,壓縮企業利潤、抑制終端需求,進而對全球景氣形成碎片化壓力。所謂「觀碎戰」,正指向經濟架構與供應鏈完整性的破碎。美國每月雖「大成功」地多收逾200億美元的關稅,但其背後潛藏的「大失敗」,可能正在不同階層悄然累積。 對台灣而言,可從三層來看。第一層,是「非電子類」產品的衝擊。若以全年出口總額5,500億美元,美國占比28%,其中非電子類占25%計,20%的「暫時性關稅」,在尚未考量電子類未來可能的稅率下,粗算年化關稅成本約達75億美元。若此成本由出口商、進口商與消費者各自分擔,台灣傳產業將面臨約750億元新台幣的壓力。加上中國大陸產能過剩引發從「內捲」到「外捲」的價格戰,伴隨過去三個月的匯率波動,傳產業無疑處於「關稅海嘯」第一排,首當其衝。

第二層,是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的潛在風險。台灣半導體對美直接出口比重雖僅約5%,但在全球高階電子與AI伺服器中,扮演核心中間財角色,絕大多數產品終將繞道進入美國市場。若該類產品納入關稅清單,初期美方可能自行吸收多數成本,然中長期對台廠影響不可忽視。資通訊產品則不同,對美出口占比往往超過五成,課稅衝擊直接而迅速。

第三層,是政策選擇的後座力。台灣能否進一步調降對等關稅稅率,或開放市場、簽署零關稅協定,或如歐日韓般承諾對美「大投資、大採購」,目前仍未明朗。但可預期,這些決策將牽動產業分配、就業結構與財政資源,也難免激起社會不同群體的反彈。尤其當「萬般皆下品,唯有AI高」的產業極端分化已成常態,政策拿捏將更顯困難。

展望未來,這場關稅新局勢將帶來三項結構性變化:其一,全球外人直接投資(FDI)重新洗牌,對美投資暴增勢必排擠其他地區的資本配置。其二,供應鏈重塑加速,東協如越南的整合能力與原產地透明度將成關鍵,避免落入「洗產地」的加倍課稅陷阱;其三,政治權衡再位移,各國面對「全球化—主權—民主」的三難困境,政策易陷動輒得咎之窘境。 這場看似「財政進帳與產業重組」的關稅戰,長遠而言,極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去效率化」,使景氣更遲滯、通膨更黏著。台灣欲逆增上緣,唯有深化社會對話、追求務實共識,方能在碎裂的世界中,重新拼出自己的形狀,越過百國百工百業裡的小小多山。(作者林啟超: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相關新聞

在半導體晶片組裝為成品的「後製程」領域,日本企業開始走向合作。4月組成首個業界團體,約30家企業加盟。後製程在半導體生産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6日簽署行政命令,對印度商品加徵25%關稅,21天後生效,...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本月7號在自家社群平台Truth Social發文,公開質疑 英特爾 (Intel)...
7 月 31 日,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最新報告指出,中國自 2022 年起便啟動無數軍演、訓練,以模擬封鎖台灣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