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鶚/房市剛降溫 管制豈可輕言鬆綁?

當前台灣房市呈現降溫態勢,出現要求中央銀行放鬆選擇性信用管制的聲音,引發討論。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匯率與貿易波動頻繁的背景下,內需成為穩定經濟的關鍵支撐,房地產業被視為潛在的刺激引擎。然而,房市是否真能扮演振興整體經濟的角色?又或只是讓資金再次湧入炒作,進一步壓縮人民的生活空間與購屋能力?

回顧近年房市,從二○一六年一路上揚,至二三年第四季方才開始明顯降溫,整整經歷近十年的榮景。投資客熱中進場、房價不斷攀升,使得金融機構房貸比重大幅集中於房地產部門,風險累積至警戒水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銀行於二三年九月無預警祭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有效遏止炒風與過度貸放。

管制措施生效後,市場資金面明顯收緊,投資型貸款受到限制,自住客則因擔心房價修正,也紛紛轉為觀望。根據最新第二季國泰房地產指數顯示,自去年第四季起,新推個案市場成交量呈現快速萎縮趨勢;價格維持小幅上升,但漲幅逐季收斂,顯示處於盤整階段,動能轉弱。

目前的市場狀況清楚顯示:房價依然高檔盤整,房價所得比無明顯改善,民眾購屋壓力仍沉重。推案量與銷售率同步下滑,顯示買賣雙方正進入觀望期。

然而,房市一向「沒有賣不掉的房子,只有賣不掉的價格」,投資者與建商是否願意讓利出場,將成為房市修正能否深化的關鍵。當資金成本上升、周轉壓力加劇,市場勢必淘汰投機性強、財務體質弱的業者,這不僅有助於風險釐清,更是讓市場回歸合理的必要過程。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房市修正時間僅不到一年,正處於「量縮先行、價穩待跌」的初期階段。倘若此時便貿然放寬管制,不但可能扼殺市場自我調整的契機,也會使過熱風險再次浮現,讓先前央行的努力前功盡棄,更可能打擊社會對央行的信任。

從更宏觀的層面來看,過去的房市榮景雖帶來短期資產膨脹效應,但也造成自住者購屋負擔劇增,高房價壓縮家庭消費空間,生活品質不斷下降;大量資金湧入不動產市場,也排擠其他產業的創新與投資,使得國家整體經濟發展失衡。

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正是因應上述結構性問題所設計的制度工具,其目的不在打壓市場,而是引導市場回歸自住為主、投資為輔的健康發展方向。

總結而言,房市降溫是長期過熱後的正常修正,應給予市場時間自然調整。政策上,央行應維持審慎監理立場,確保房市回歸理性,避免短視近利的刺激措施誤導社會資源再次錯配。唯有讓房價逐步修正至合理水平,強化自住導向政策,並抑制投機性需求,台灣房市方能永續穩健發展。

相關新聞

在台美談判結果揭曉前,行政院長卓榮泰31日表示,能預期本次談判結果,勢必與4月提出特別條例時所推估,對台灣各項進、出口產業衝擊有所不同,...
台美關稅談判,已經到了大限的8月1日,據悉大框架極有可能美國課台灣15%關稅,台灣開放美國進口產品零關稅,另投資美國4,000億美元。...
美國對等關稅將於八 月將上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剛簽署 行政命令 ,而根據白宮最新公布的各國修正後對等關稅,...
美國對等關稅寬限期的8月1日期限即將到期,美國總統川普已經陸續與美國前十大貿易赤字的國家達成貿易協議,或者公布其關稅數字,目前唯獨少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