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俊賓示警:光電板恐釀環境危機,應正視報廢問題

丹娜絲颱風的離去,除了帶來短暫的風雨平息,也為台灣的太陽能光電產業敲響了警鐘。行政院會今(17)日討論「丹娜絲颱風復原計畫」,其中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特別指出,近期南部受損的太陽能光電板處理問題,不僅引發民眾對環境危害的憂慮,更揭示了台灣在再生能源發展道路上,兩個迫在眉睫的根本性問題:光電板的場址適宜性,以及面對未來龐大報廢量的處理能耐。

這次颱風的意外「揭露」,讓過去相對隱晦的廢棄光電板問題浮上檯面。光電板雖是潔淨能源的載體,其組成卻不單純。除了佔大宗的玻璃(74.2%)和鋁框架(10.3%),其中還包含了4%的電池,以及銅、銀、鎘、鉛等高達13種重金屬蘇俊賓強調,這些物質一旦破損暴露於環境中,在特定環境、鹽分或光分解的條件下,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溶出風險。

​蘇俊賓提到:「科學上,在一定的區間內是安全;但如果時間一久,重金屬與毒化物會有溶出的風險。我們不能太過樂觀。」因此,環境部應建立一套溶出試驗標準的規範說明,並訂定不同區域的設置限制條件,以及一旦發生災損的標準處理流程,確保環境安全。

讓我們將視角從單一風災,拉到更廣闊的時間尺度。目前,台灣全國光電板設置容量約達14GW,這相當於約4000萬片光電板。而令人震驚的是,光是這次風災受損的廢棄光電板數量就高達2800噸,這已是過去五年全國廢棄光電板處理總量的好幾倍!這個數字不僅僅是個紀錄,更是未來巨大汰換潮來臨前的一個預演

根據環境部「廢太陽光電板回收服務管理資訊系統」的資料,太陽能光電板的生命週期平均為20至30年。即使沒有天然災害,每年因損壞產生的廢棄量約佔總量的0.2%至0.5%。更令人警惕的是,在正常報廢情況下,預估到2032年(民國121年),廢棄物數量將達到約1萬公噸;而到了2039年(民國128年起),這個數字更將飆升至每年約10萬公噸。

試想一下,每年超過10萬公噸的廢棄光電板,其堆疊起來的高度和所需的處理空間將是何等龐大!這不僅僅是對「回收金屬」的技術考驗,更是對台灣整體廢棄物處理量能和重金屬污染控制能力的嚴峻挑戰。這顆「未爆彈」的倒數計時,正考驗著我們的準備與應對。

回到眼前,本次風災也強烈點出了光電板場址選擇的必要性檢討。蘇俊賓直言,極端氣候與風災侵襲對台灣而言已是常態,因此更應針對特定環境條件下不適合設置光電板的樣態及區域進行嚴格評估。建議台灣應參考國際經驗,例如美國的土地管理局針對坡度、環境敏感、水文敏感、易淹水地區所訂定的相關規範。

蘇俊賓呼籲,政府應通盤檢討包括易淹水區、坡度、地質風險較高區位、以及設置於離岸或近岸區位等,都應納入限制或嚴格的環評規範。該排除的應堅決排除,該做環評的也絕不能輕忽。對於那些已被評估為不適合的既設案場,更應積極輔導其退場機制。 

這場丹娜絲颱風,不僅讓我們看見了天災的破壞力,更提醒我們在追求綠色能源的同時,必須審慎思考其生命週期的完整性潛在的環境影響。唯有建立全面且嚴謹的管理機制,台灣的太陽能發展才能真正走向永續。

相關新聞

7 月 31 日,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最新報告指出,中國自 2022 年起便啟動無數軍演、訓練,以模擬封鎖台灣的情境。...
美國對等關稅風暴未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再預告擬在下周「開獎」藥品及半導體關稅,市場屏息以待,另外引發討論的是,...
前美國國務院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日(5)前大力批判賴政府對美方針,以「臺灣如何失去川普」(How Taiwan...
晶片大廠 NVIDIA 今(5)宣布啟動「電力大革命」(Power Revolution)計畫,致力於推動資料中心電力基礎設施從傳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