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大選結果 加、澳、新三國一次看
加拿大 | 澳洲 | 新加坡 | |
---|---|---|---|
選舉日期 | 2025年4月28日 | 2025年5月3日 | 2025年5月3日 |
執政黨領袖 | 自由黨 馬克·卡尼 (Mark Carney) |
工黨 安東尼·艾班尼斯 (Anthony Albanese) |
人民行動黨 黃循財 (Lawrence Wong) |
執政黨得票率 | 48.83% | 56.29% | 65.57% |
反對黨對手 | 保守黨 皮埃爾·博勵治 (Pierre Poilievre) |
自由-國家聯盟黨 彼得·達頓 (Peter Dutton) |
工人黨 畢丹星 (Pritam Singh) |
反對黨結果 | 官方反對黨,領袖失去議席 | 41席(歷史低點),領袖失去迪克森選區議席 | 10席,保住反對黨地位 |
選舉制度 |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 | 全面優先投票制(Preferential Voting) | 單選區與集選區(GRC)混合制 |
加拿大:自由黨險勝,少數政府挑戰在前
4月28日,加拿大聯邦大選在激烈競爭中落幕,自由黨領袖馬克·卡尼帶領該黨贏得168席,雖未達過半數(172席),但足以組建少數政府。卡尼成功扭轉前總理特魯多執政後期的頹勢,憑藉對美國關稅威脅的務實立場與住房補貼承諾贏得選民支持。保守黨領袖皮埃爾·博勵治領導的官方反對黨雖保有席次,但其個人失去議席,恐引發黨內權力爭鬥。此外,9名華裔議員當選,凸顯多元化趨勢,但中國干預選舉的爭議可能促使政府加強監管。
澳洲:工黨壓倒性連任,聯盟黨面臨危機
5月3日,澳洲聯邦大選見證工黨領袖安東尼·艾班尼斯的歷史性勝利。工黨預計獲得超過80席,成為自2004年約翰·霍華德以來首位連任第二任期的總理。艾班尼斯的醫療改革與氣候政策深受選民青睞,尤其在西澳選區獲得壓倒性支持。反觀自由-國家聯盟黨僅獲41席,領袖彼得·達頓更失去迪克森選區議席,創下該黨歷史低點。聯盟黨的核能與移民限制政策未能有效吸引選民,其內部紛爭進一步削弱競爭力。
新加坡:PAP延續執政,黃循財受高度肯定
同日,新加坡大選結果延續人民行動黨(PAP)的長期執政傳統,新任總理黃循財首次領軍即贏得約87席,超出原本外界預期,其於新冠疫情與川普衝擊中的表現顯然鞏固選民信任。工人黨保住10席,反對黨領袖畢丹星地位穩固;前進黨雖無議席,但憑10.18%得票率獲2席非選區議員,顯示在野黨影響力緩慢增長。生活成本(房價、物價)與國會多元化成為選民核心關切,黃循財的務實領導為新加坡60週年(SG60)奠定穩定基礎。
趨勢與展望未來
三國選舉均凸顯經濟考量係選民首要關切的議題,也反映川普第二任期下,各國經濟所受壓力使民眾更偏好政局穩定,三國領導人均得以連任。加拿大的少數政府需與其他政黨協商,政策推行挑戰重重;澳洲工黨的壓倒性勝利為長期執政鋪路,但聯盟黨改組勢在必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穩定執政為未來改革提供空間,在野黨的緩慢崛起則預示多元化趨勢。隨著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加劇,三國領導人需在穩定與變革間尋求平衡,以回應選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