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備戰關稅報復清單出爐!

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發動對等關稅大刀,歐盟遭加徵20%,川普宣布暫緩實施90天後,歐盟也同意暫緩反制措施90天。但歐盟宣布,若與美國的貿易談判未能成功,將對超過400項美國產品加徵報復性關稅,包括衛生紙、眼部化妝品、大豆等,且大多數進口商品將被加徵25%的額外關稅。
CNN報導,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14日公布一份涵蓋約400項美國商品的清單,若歐美未能達成協議,多數產品將面臨25%的額外關稅。另有約1300項產品則可能在7月中旬或稍晚面臨更高的進口稅。這場貿易角力為川普政府對多個貿易夥伴加徵高額關稅所引發的更廣泛貿易戰的一環,外界擔憂這將使美國及全球經濟陷入衰退風險。
川普本月稍早宣布「對等性關稅」政策,歐盟原訂於15日啟動對美反制措施,以報復美國對歐盟鋼鐵與鋁製品加徵25%關稅。不過,隨著美方宣布暫緩執行關稅,歐盟也將反制措施暫緩90天,以爭取談判空間。
歐盟執委會在聲明中指出:「歐盟已暫停對美方不合理貿易關稅的反制行動,以便為歐美雙方談判留出時間與空間。倘若談判未達成令人滿意的結果,歐盟將立即啟動反制措施。」
儘管最新清單大致避開了美國對歐出口額最高的產品,但仍波及部分重要品項。根據歐盟以2023年美方官方數據推算,美國對歐洲出口前5大項目分別為:石油與天然氣、藥品與醫療用品、航空產品與零件、醫療設備與供應品,以及汽車。而大豆為美國對歐洲最大農業出口項目。此次關稅清單中,摩托車與大豆皆被列入,恐面臨25%的關稅衝擊。其餘受影響的美國農產品還包括堅果(如杏仁)與新鮮水果。
歐盟可能將再祭出更多報復措施。除了鋼鋁關稅外,美國也對歐盟汽車與零組件課徵25%關稅,並對歐盟所有其他商品加徵20%的「對等性關稅」,儘管後者目前暫時降至10%,為期90天。歐盟目前正研擬對汽車關稅與「對等關稅」的回應對策。
延伸閱讀:
擔心中國廉貨品傾銷 歐盟成立進口監控小組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145%關稅,歐盟憂心廉價商品繞道湧入,宣布成立「進口監控小組」應對。進口監控小組設立布魯塞爾歐盟委員會總部伯雷蒙大樓(Berlaymont)內,使命是密切追蹤全球商品流向的變化,探討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實施的新關稅是否正在重塑貿易格局。
中國商品面對高達145%的關稅,較上月暴增7倍,廉價的鍋具、吸塵器和洗衣機等產品是否會如潮水般湧入歐洲市場,這是工作小組極待解答的核心問題。經濟學家指出,由於中國國內需求目前極為疲軟,而亞洲其市場已接近飽和,難以消化更多商品,因此中國生產商將被迫加大對歐洲市場的滲透力度。
對中國而言,貿易戰帶來的挑戰不容小覷。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透過最新模擬分析了貿易戰對主要經濟體的深遠影響。從2025年至2028年,中國的 GDP將因目前的關稅大幅下降達2.9%,IW經濟學家因此斷言,中國有可能成為這場遊戲中的「輸家」之一。
造成這樣的結果,與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密切相關。IW經濟學家Jurgen Matthe表示,因出口業務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愈發舉足輕重。由於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早已無法支撐成長目標,大量優惠銀行貸款和其他補貼因此源源不斷地流向出口導向產業。
儘管近期中國經濟顯現出些許穩定的跡象,商業氛圍略有回暖,但Matthe警告,新關稅的衝擊正直接威脅這波脆弱的復甦趨勢。
中國在美出口中,電子產品、電氣技術和機械製造是主力,家具和玩具等消費品同樣佔有重要地位。Matthe認為隨著美國市場收緊,這些商品將積極尋找新的出路和市場。中國問題專家、前歐洲議員 Reinhard Butikofer 表示,中國高度依賴出口來消化其工業過剩產能,但美國市場關閉,這些商品必然會流向其他地區,而歐洲無疑是首要候選地。因此,中國可能將過剩產能傾瀉至歐洲,拖累本地經濟陷入惡性的價格競爭。
法國總理白胡(Francois Bayrou)15日表示,美國的貿易夥伴被迫採取報復措施,而這些反制行動本身亦存在風險。他說,「美國總統點燃了全球貿易戰的導火線,毫無預警地掀起一場關稅風暴,其後果將持續發酵,短期內難以平息。」
關稅戰下的三角關係 歐盟夾美中兩強間陷兩難
美歐關稅談判即將在15日登場,但在此之前,歐盟卻已陸續對中國釋放出許多友好訊號,讓外界都在觀察,究竟中歐關係是否可能會因美歐關稅戰的影響,而更上層樓?或是歐盟根本想將中國當做美歐談判的籌碼?對此,學者分析,歐盟與中國關係是短多長空,這讓歐盟仍在思考,究竟要在美中間該扮演什麼角色,也讓此次的美歐關稅談判平添變數。
美歐關稅戰 啟動第一階段談判
美國總統川普掀起的全球關稅大戰,包括歐盟也不例外,讓美歐從過去的盟友變成對手。雙方都祭出20%到25%不等的關稅進行裁制及報復反制,不過,就在美歐關稅大戰前夕,川普隨後宣布暫緩對多數國家的對等關稅90天(除了對中國加徵至125%),給予談判空間,歐盟也隨之暫緩其報復性關稅90天,雙方並將在15日做進一步談判。
面對美國關稅大刀 中歐緊張降溫?
然而,外界卻觀察到,就在川普不斷揮舞關稅大刀的同時,卻促使原本緊張的中歐關係開始出現變化。除了一向對中國不假辭色的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計劃訪問中國外,甚至還傳出歐盟已撤銷對中國電動車的懲罰性關稅,並同時也與中國商討電動車最低價格機制,以緩解高關稅的壓力。
此外,馮德萊恩也和中國總理李強通話,確認中歐峰會將於7月舉行,討論建立追蹤貿易轉移的機制,並尋求重新平衡雙邊貿易關係,確保歐盟企業更好地進入中國市場。而這都在在顯示了中歐關係確實回溫。但歐盟的種種動作,也讓外界質疑是否要把中國當做美歐談判的籌碼?
美中歐三方談判 中歐成功機率大
對此,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湯紹成就認為,美中歐三方互為談判籌碼是相當正常的事,儘管目前三方談判的情況不明,但他的觀察是,如果美國市場不見了,中國市場對歐盟還是相當重要的,因此中歐談判合作成功的機率恐怕更勝一籌。
他說:『這個都是要三方面,就是歐洲要看它跟美國跟中國,然後中國要看它跟歐洲跟美國,美國也要看它跟中國跟歐洲之間,這個三者都是互為因果,然後相互為用的,所以說現在這個情況還不是那麼明朗,說一定會怎麼樣,可是我是覺得,因為歐洲的這個情況,他總是覺得中國的這個市場對他們來講是太重要了,所以我想如果說中方在產品上面,能夠有一些什麼樣的妥協的話,我倒覺得中歐之間的談判機率,成功的機率應該是比較大的。』
中歐關係發展 學者批短多長空
而才剛自歐洲返台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侍建宇就觀察到,歐盟目前陷入該在美中間扮演什麼角色的思考,尤其和中國建立關係對歐盟而言,根本是短多長空,雖然短期內可以解緩立即的經濟困境,但長期中國帶來的產能過剩傾銷問題,卻可能掏空整個歐洲市場。
他說:『那坦白來說,我想從短期的利益來講,跟中國結盟可能是有益的,因為可能會有一些錢過來,可是長期來講是有害的,因為歐洲的市場會被掏空,然後中國的貨品可能會因為美國的市場不在了,所以大量的銷往歐洲,那歐洲當地的產業可能會被摧毀,甚至包括像德國跟法國的汽車產業,他們現在已經面臨很大的威脅了。』
歐盟需要市場 然中國卻陷入內需市場不振
至於中國要如何吸引歐盟,採取「聯中制美」策略,以共同防禦美國關稅攻擊?侍建宇認為,市場會說話,除非中國能提供廣大的內需市場,自然才會有籌碼去說服歐盟站隊中國,但很明顯中國目前都陷入了內需不振的困境。
他說:『如果他真的要競爭的話,他要把自己的內需提起來,如果中國的內需提起來,他可能就有更多的籌碼去吸引歐盟,還有其他的國家的加入他這邊,因為大家會覺得在中國的市場有利可圖。』
川普態度強硬 美歐關稅談判硬碰硬
只是面對川普的強硬態度,尤其不滿意歐盟提出的「零關稅」方案,都讓美歐關稅談判步步艱辛,外界分析,目前美歐雙方的核心分歧,在於關稅的具體幅度、補貼政策以及市場准入條件,加上歐盟內部也難以完全統一立場,有人認為歐盟過快妥協,可能削弱其談判地位,甚至讓美國有機會對歐盟進一步施壓,因此短期內恐怕很難達成突破性的進展。
總體而言,在這次關稅戰中,歐盟夾在美中兩強中,陷入了兩難的局面,而隨著談判展開,歐盟如何在美中兩強間找到平衡點,將不僅影響其自身經濟前景,也可能重塑全球貿易格局的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