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 央行備戰---台美貿易爭端、匯率操縱國風險
台灣金融市場將於4月迎來兩大考驗,一是美國川普政府4月2日啟動的對等關稅,二是美國財政部4月間發布的匯率報告。中央銀行副總裁朱美麗27日強調,對等關稅優先談判對象的兩大關鍵指標,第一項就是對美國貿易入超是否龐大,台灣去年是美國第六大的貿易入超國,確實要審慎應對台美貿易爭端風險升高情勢,至於匯率操縱國部分,她強調,央行對匯率報告的三項量化指標均有所因應。
美國財政部上一次發布匯率操縱國名單,是在去年11月間。雖未將任何貿易對手國列入,但包括台灣在內,共有六個國家或地區被列入觀察名單,其中中國大陸、德國、新加坡、越南、日本及台灣是續列,南韓為新增。
台灣在三項監控標準中,觸及前兩項規定,包括對美商品及服務貿易順差達570億美元、經常帳順差對GDP比14.7%,至於檢視操控匯率的買賣情況,淨賣匯約110億美元(占GDP的-1.4%)未觸及標準。但已連五次被列進一般觀察名單,加上對等關稅襲來的雙重衝擊,整個4月金融市場的挑戰相當大。
據了解,2019年以前,我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均未觸及美方匯率操縱的第一項檢視標準;2017年川普上任迄今,因中美貿易爭端持續升溫等多項因素,美對台資通與視聽產品需求大增,致2020年迄今對美出口及貿易順差擴大,並觸及檢視標準。
而我國經常帳順差對GDP比率居高,2024年比率為14.3%,也觸及美方檢視標準。惟這是反映美國對台灣科技產品需求劇增,貿易順差擴大的結構性問題。
央行近期反覆強調,從對等關稅的角度看,以加權平均稅率計算,台灣比美國低,但台灣對美順差確實不小,主因美方需要台灣生產的晶片,而非不公平的貿易。朱美麗對此表示,台灣去年是美國第六大的貿易入超國,對台美貿易爭端風險升高情勢,必須審慎因應。
朱美麗還說,以匯率報告的三項量化指標來講,包含對美國貿易(含商品及服務)出超、經常帳順差、淨買匯金額及持續淨買匯月數,央行都可因應,被列入匯率操縱國的指標機率很小,央行有溝通管道也持續向美方說明原因。她強調,央行匯率政策是維持有秩序的外匯市場,以及金融穩定,未意圖獲取不公平的貿易競爭優勢,或影響國際收支的有效調節。
延伸閱讀:
談匯市 國際資金移動 台幣偏弱整理
近期新台幣走勢偏弱整理,但又有來自美國檢討鉅額貿易順差,使台幣承受龐大的升值壓力,新台幣匯率的未來動向,也成為朝野立委關心的話題。中央銀行副總裁朱美麗27日表示,新台幣匯率是由市場供需決定,但若出現突發因素,為了金融穩定、外匯市場穩定,「我們會進場平衡一下」。
儘管朱美麗強調,即使進場也只是維持穩定,她反對將此稱之為干預,惟外界仍解讀為,面對當前波動度極大的國際金融環境,央行隨時會揮軍外匯市場,進行必要的調節。
對於近期新台幣匯率偏弱的走勢,朱美麗說,主要是受資金移動影響,因美國股市跟台灣股市的連動關係,當外資把過去獲利匯出了一大部分,就會造成新台幣偏弱,當然,未來也有可能變成外資進場,反過來匯入,那時候新台幣的方向會相反(新台幣將偏強)。未來新台幣匯率很難說是一定是貶值或是升值。
由於美國對等關稅宣布在即,有立委提出讓新台幣升值10%或拋售美國國債,作為因應因應或談判的對策。朱美麗對此表示,新台幣升值可降低對美貿易順超,「對進口貿易而言,確實是這樣,但也要考慮金融市場的穩定,因為會引起資金的移動」,而央行目前主要買美國政府的債券,比例約達九成,以約5,700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換算,相關部位約4,000多億美元。
據央行觀察,整體外匯市場受川普政策的影響,出現國際美元走強後,今年以來明顯回檔的情形。單看去年第四季,市場預期川普勝選機率上揚,因為主張對他國加徵高額關稅可能對其他貨幣形成壓力,間接推升國際美元,美元指數大幅走升7.65%。同期間主要貨幣均對美元貶值,新台幣對美元匯率貶值3.45%,貶幅最小;今年以來由於政策不確定性上升,以及美國經濟表現不如預期,美元指數回落4.4%,主要貨幣對美元多呈升值。
看台股 深度足廣度夠 波動後將回復
中央銀行副總裁朱美麗27日對台股發表看法。她指出,台灣股票市場有兩大特色,一是科技股跟美國股票市場連動較大,二是台股為亞洲主要股市中深度較足、廣度較大的資本市場,因此台股相當具有競爭力,目前因不確定性造成的波動,後續將會回復。
對於台股的後市,央行直指,未來台積電乃至台股進一步的動向,端視「川普2.0政策走向、地緣政治及AI發展」而定。台股近期走勢上上下下,主因是川普各項政策而導致出現波動,據央行分析,川普2.0政策措施較川普1.0更急、範圍更大,且經常反覆不定,經濟面受到衝擊面臨高度不確定性。
觀察近幾年的台灣產業的表現,央行強調,中美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及俄烏戰爭等事件,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由「成本導向」轉為「安全及韌性導向」,中美衝突由貿易擴大至科技及國防安全領域,半導體成為戰略物資,加以近年AI發展突飛猛進,凸顯台灣在全球高科技供應鏈的重要性。
從台股的角度看問題,由於外資2023~2024年買超台積電,推升股價,今年面臨川普2.0半導體戰略帶來不確定性,外資轉為賣超台積電,致其股價下挫,也打壓大盤表現。
央行分析,今年以來美股與台股受科技類股走跌拖累,表現不如去年。其中,美國那斯達克及台股指數皆以科技類股為主,兩者相關係數高,走勢亦步亦趨。台股去年主要是電子股大漲,投信及八大行庫買超,帶動台股走升,今年則是電子股走跌,外資擴大賣超,拖累台股。
央行強調,台股電子產業市值占比約7成,權值股台積電占近4成,可以主導電子股與台股走勢。去年台股主要類股大多下跌,惟台股大盤漲幅仍達28.5%,主因電子股隨AI熱潮及美國科技股走升,大漲43.2%,其中,台積電漲幅達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