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論/財劃法修法亂局 影響財政體制

已25年未修的財政收支劃分法(財劃法)近來又成為立法院爭議的熱門話題。上會期立院財委會決議要求行政院於本會期提出對應版本併審,但卓榮泰院長最後以「現行財劃法已是最佳版本」為由,拒絕提出行政院版修正案,終讓此一充滿政治紛爭的議題,成為本會期另一個引發朝野衝突的新爆點。日前,財委會在爭議中通過將國民黨版財劃法修正案,送交黨團協商。

其實,在這25年中,國、民二黨都曾數度提出財劃法修正案;民眾黨2020年首次進入立院後,也隨即提出該黨的版本。民進黨陳水扁時期行政院提出三次;蔡英文時期行政院(包括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則從未提出修法。國民黨在馬英九時期行政院曾提出二次。換言之,行政院對財劃法的修法態度,向來皆很積極,直到蔡英文與賴清德任內才轉趨保守。

賴清德在民進黨中常會坦承,他於台南市長與行政院長任內的確對財劃法有過檢討,但經盤點發現中央財力有限,恐無法應付地方無止境的要求而終未提出修法。賴清德只解釋了他擔任行政院長時發現中央的為難,卻迴避了他擔任台南市長時曾為地方發聲。再加上民進黨團2012年曾提出版本,主張將營業稅(100%)、所得稅(20%)、貨物稅(10%)及菸酒稅(台灣省81%;福建省20%)等納入統籌分配稅款財源,總金額比當時的馬政府行政院版高出甚多,引發極大爭議。我們卻從不見賴市長為中央的財政處境辯護,只因中央執政為國民黨?

財劃法係規範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與地方間財政收支權責的基本法,前者指的是上下級政府間的垂直關係,後者則是同級政府間的水平關係。垂直公平係以維持中央與地方權力與責任的均衡為原則;水平公平則以地方基本需求的滿足與財政自主負責的達成為目標。隨著政治環境的變遷,財劃法已無法肆應歷經劇烈調整後的府際關係,資源分配時引爭議,輿論多主張儘早修法。

平心而論,財委會通過的國民黨版並不周延,但由於行政院拒絕提案,反而讓財劃法的修正陷入險境。國民黨版主張目前中央歲入淨額占全部歲入淨額比率為75%,較1999年精省前的60%多出15%,嚴重傷害地方財政,所以應將此多拿的收入透過擴大統籌分配稅款包括所得稅之25%、營業稅之100%、以及貨物稅之10%「還給」地方。此一金額雖與2012年民進黨團所提版本金額相當,但卻遭到賴政府的反對與強烈抨擊,可見國、民兩黨在野時修法態度的不負責任,如出一轍,都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這些年中央歲入歲出餘額占比大約是70%與60%左右,以權(收入)責(支出)平衡的角度言,的確不太符合垂直公平。在政黨輪替常態下,政黨在野時報復性的行為最終受害的可能是未來的自己。因此,不論朝野皆應支持從中央適度釋出部分資源給地方,並循序漸進的達成目標。

然而,國民黨版的水平分配方式,不但未能改善現行直轄市(61.76%)、縣市(24%)與鄉鎮(8.24%)間的分配比率爭議,甚至還創造出更多的分歧,包括直轄市與縣市(11%均分)、直轄市與縣市(67%依人口分)、縣市(15%)、鄉鎮(4%)以及台北市(3%)。其中分配的機制更是武斷與粗糙,而且治絲益棼。民眾黨版的統籌分配稅分配機制,分從補足基準收支差額、採納地方最有利指標及提升努力誘因績效等進行改革,反而更具開創性且符合水平公平。可惜財委會最終並未將民眾黨版同時送出協商。

目前的修法亂局是:民進黨執政卻堅不提案,甚至還強詞奪理;國民黨在野報復性修法,卻欠缺格局;民眾黨力小雖企求突困,惟恐難以主導變局。未來協商的結果,藍白合?綠白合?如何合?都深深影響財劃法的命運與國家的財政體制。


延伸閱讀:

陳國樑/財劃修法 政治爭鬥玩殘財政專業

賴政府定調不修財劃法,行政院上下齊心,反制修法的明槍暗箭齊射,網路流傳的蜚語流言不斷。11月6日,立法院財委會審議財劃法修正草案,財政部竟然於會議中散播錯誤數據;是可忍,孰不可忍。

財政部表示,以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數進行推估,扣除國民黨團版本草案額外釋出之財源,「中央可用於與發展相關的財源,僅剩1,157億」;若國民黨團版本草案過關,會導致「中央收支無彈性,將嚴重衝擊施政及財政穩健」。其中,「1,157億」的數據,是嚴重的錯誤。

經「事實查核中心」採證多方資料來源,還原財政部計算公式,上述所謂「中央可用於與發展相關財源」數字之計算,係以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出金額,減除下列四項支出後,所計算之差:1. 法定義務支出;2. 國民黨團版草案額外釋出財源;3. 一般性補助款;4. 計畫型補助款。但此一計算式,有三大錯誤:

錯誤一、重複減除。中央對地方之一般性補助款為法定義務支出的一部分,亦即,項次 3 本來就包括在項次 1中;在減除項次1後,又再減除項次 3,造成重複減除,金額2,501億元。

錯誤二、錯誤減除。中央對地方之計畫型補助款,編列在中央政府各部會的預算項目中,例如,經濟部用於支持地方產業園區計畫經費、教育部提升地方教育資源計畫經費、交通部協助地方改善交通運輸網絡計畫經費…,是不折不扣的中央施政,當然屬於「中央可用於與發展相關財源」,不應減除;項次4遭錯誤減除,金額2,410億元。

錯誤三、減數灌水。經反覆驗算發現,財政部減除之計畫型補助款總金額為2,911億元,較錯誤二中所述之2,410億元,遭「灌水」501億元;根據「事實查核中心」,501億元應來自前瞻特別預算案歲出,與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獨立,不應自總預算案歲出減除。

綜上,財政部於11月6日會議中所提供之「中央可用於與發展相關的財源」,短少金額高達5,412億元。

令人遺憾的是,面對如此嚴重的錯誤,財政部在發現後不僅未予更正,所發布之新聞稿,至今仍然高掛在財政部官方網站公告,似乎就此「將錯就錯」。此一錯誤的數據,為包括官方喉舌中央社在內的諸多媒體大肆報導,並在政黨、政客與側翼社群平台的加工渲染下,以訛傳訛、積非成是,引發了激烈的政治對立與衝突,加劇了台灣社會的矛盾與分裂。

財政部主管國家財政大計,專業性毋庸置疑,但在行政一體的結構下,也必須具有一定的政治感知。頂著「專業」與「政治」兩個腦袋的財政部,過往就算是「在演」吧,也還會試著在「專業腦」與「政治腦」之間,找尋平衡;但近年來,「政治腦」已經完全凌駕了「專業腦」,演也不演了。

財政部的計算錯誤,並非無心之過,也不是專業能力的不足,而是在政治先行、為政治服務下,被遮住了雙眼、蒙蔽了心智;一旦放棄了專業,財政部就只剩下斷壁頹垣、滿是遭政治蹂躪後的破敗。

相關新聞

朝野黨團今起密集協商今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 據統計,待協商提案總數合計3296案,其中,國民黨團提案數2334案,民眾黨團提案數487案...
環境部於去年9月公布全國66家SRF廠商體檢結果,時隔3個月,昨(14)日發布「固體再生燃料(SRF)白皮書」與「...
環境部將於17日審查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四接)環評案,各方攻防白熱化。基隆在地六大工商團體昨(13)日首度出面力挺四接開發,同一時間,...
行政院9日通過電業法修正草案,將「併網型儲能」與「需量反應」納入電力供應業,並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者之間互相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