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結盟策略改變 牽動半導體產業趨勢
2024年,我國半導體產業產值預計將達到5.3兆元,年增22%,且考量過往多年累積的深厚底蘊,即使政治環境面臨波動,美國對台灣的半導體中短期內的合作不會改變。隨著AI需求的增加,台積電等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將更加重要,預計2024年後業績將顯著提升,但2026 年後,隨著中國半導體技術崛起、三星(Samsung)進步,以及美國對供應鏈轉向的安排相關,可能會有變數。本文帶您快速回顧近期的局勢波動,以及台美資通大廠的策略如何相互交織。
Intel 自從被道瓊指數移除後,其建立的 Cosmos 聯盟逐漸失去影響力, Intel 面臨產業競爭加劇的現實,似乎也漸漸無法對抗。近年,Intel 在技術與市場面都感受到來自 AMD、NVIDIA 以及台積電等其他企業的強大壓力。Cosmos 聯盟的解體或失效可能標誌著產業合作模式的改變,就連作為長期合作夥伴的Apple也很快就此做出反應,試圖讓自研晶片(如 M 系列)加速擺脫對 x86 架構的依賴,可見Intel 的市場份額恐怕會進一步下滑,若 Intel 不能快速轉型或尋求新的突破,它在科技與晶片領域中的地位恐再度下降。Apple自研晶片脫離Intel體系之後,未來的運算核心很可能轉移交由 Amazon研製,兩強目前已經透過新的合作案初步探索相關可能,不難看出想追求晶片自主的意思。若Amazon量能提升,或轉向替代供應商,這無疑會對台積電長期的市場壟斷地位形成挑戰。但目前台積電仍憑藉其先進製程技術(如 3nm)的領先優勢,保持在頂尖客戶中的首選地位,依照市場傳出的合作消息,Amazon到2025年的尖端研究仍然離不開台積電。
美國銀行分析就指出 ,2024 年將是 AI 應用全面爆發的關鍵一年,生成式 AI、邊緣運算及各類深度學習應用將進一步滲透到更多產業(如醫療、金融、製造、零售等)。但若 AI 的應用層面開始超越硬體需求(如更多軟體創新及垂直解決方案的落地),作為上游運算開發龍頭的NVIDIA、晶片製造佔有絕對優勢的TSMC恐怕無法再長期維持媒體與市場的焦點。具體需要考量的面向有三:
- 供應鏈與競爭壓力:其他 GPU 廠商(如 AMD,當然依照現況較難發生)與專用 AI 硬體(如 Google TPU、亞馬遜 AWS 自製晶片)可能分食市場份額。
- 研發困難:過往「幻覺」的舊問題未解、「經驗」的新問題浮現,毋庸論及AGI,就連LLM的研發都出現障礙。目前在LLM市場領先的幾家科技公司——OpenAI、Google、Anthropic、Microsoft——都發現提升LLM性能的效率越來越差,和之前用「規模法則」(Scaling law)所預測的表現有所差異。。
- 長期應用普及後的邊際遞減:隨著 AI 開發進入常態化,像 NVIDIA 這類依賴硬體銷售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公司可能會失去高增長優勢,而台積電所產製的晶片則是剛需,所受衝擊應當會較小。
新一波競爭態勢已然浮現
美國對台灣的投資比例顯著上升,台灣對美國的投資已占全球的36%,顯見美台在半導體領域的密切合作。但川普對台的新貿易政策未定,相關衝擊需進一步觀察。又考量先前德國內閣不穩,近期法國內閣出現新局,歐債拋售趨勢在過去一週特別顯著,歐元貶值是否會造成需求下降需要再持續觀察,但無論如何,全球半導體市場顯然面臨多種不同的地緣政治風險。
回歸核心,半導體與供應鏈動盪未來仍是焦點,Intel、台積電、蘋果與 Amazon 等企業的供應鏈調整可能改變全球科技格局,但具體影響還有待觀察,但明年度待資金湧入AI應用市場之後,微軟(MSFT)、Salesforce(CRM)、Adobe(ADBE)、谷歌(Google)等傳統上與客群緊密對接的大公司,以及各類趁勢追起的新創公司會如何改變現有局勢,頗值得期待。
綜合報導/本會研究助理 羅澤
-
參考資料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1108700046-439901
https://www.cier.edu.tw/news/detail/112764?returnUrl=%2F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產業分析-川普2-0對台積電可能的影響-201000233.html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15/article/15589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41204700113-439901
https://www.tier.org.tw/achievements/pec3010.aspx?GUID=6a457c14-d452-4a13-a2c6-7f155b8ae3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