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音:別被親中或親美框住

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昨天在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中指出,美國目前的政策討論都一分為二,導致所有人的思想被框住。劉表示台灣也有這種危險,他建議不要把任何議題框在親中或親美,要充分討論讓台灣強大的方法。

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昨天登場,劉德音擔任經發會創新經濟組的共同召集人,他在會中發表「從公司經營看國家的經濟發展」專題演講,為台灣如何發展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及推動AI(人工智慧)在各類型產業的應用獻策。他認為,在國內生產毛額(GDP)結構中,民間消費占相當高比重,要提高國人的經濟活動,需要仰賴人民的身心健康、好奇心與創新活力。

劉德音表示,好奇心指的是要對別人思想有好奇,但據他觀察,近年美國有川普派與反川普派,社會討論將所有政策一分為二、刻板化,所有人以及政策被框在特定思想中,「台灣也有這個危險」。他說,任何問題不應框在親中或親美,而是應該針對真正能讓台灣強大的方法充分討論,才是對台灣最好的作法。

劉德音說,要推動台灣經濟發展,應該看清楚台灣經濟發展的相對優勢與相對劣勢,相對劣勢不要不承認,才能把國家資源放對的地方。對於台灣有具有競爭力產業,他點名包括AI資料庫、半導體、太空、綠能、電動車與生技等六大優勢產業。

點名資料庫產業 是上天禮物

近年AI技術在產業的應用是各國產業升級新的契機,劉德音指出,每個國家都在看AI,台灣要討論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麼樣能做的更好,特別是資料庫產業,是「天上掉下來的大禮物,千萬不要放棄」,冷卻技術是資料庫產業重要環節,盼台灣能在冷卻方法持續發展研究,做到「讓世界非靠台灣不可」。

劉德音指出,台灣的本地市場太小,產品若要有很大發展潛力,在台灣是沒辦法的,企業家有能力當個富有商人,但無法對台灣經濟有貢獻,因此應該一開始就要以世界市場為目標,不管是代工或是品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產品的附加價值與市場大小,「找出成長的可能性,重要的是世界對你附加價值的承認」。

建議強化AI應用 提升生產力

談到AI,劉德音直言,AI技術絕對是未來產業升級的契機,尤其台灣八、九成產業都是中小企業,建議政府積極輔導具有知識領域的AI應用服務公司,並加速AI在各個中小型產業應用,建立應用AI的管理方法及商業模式,以提升全民生產力。

劉德音認為,AI將產生很多不同的商業模式,尤其台灣具有包容性的文化,如Uber,就是透過在原來產業上兼具包容與創新,因此如何運用AI方法提升生產力,並主導經濟發展,讓大家具備更高生產力。

他說,台灣許多成功的產業都歸因於有高度彈性的協力廠商的投入,但不要對過去的事情驕傲,「領先的人進步的速度是不是比追趕的要快,這才是真正的領先」 。


延伸閱讀:

新聞眼/跳出意識形態框架 賴政府有聽到嗎?

行政院昨天召開經濟發展委員會第一次顧問會議,邀集半導體、資通訊業、金融、傳產、服務業、新創、創投等各領域事業代表達六十多人,產業界大老幾乎到齊;但是整天的會議與結論,卻看不到與台灣政治、經濟及社會息息相關的中國大陸因素。少了兩岸這塊拼圖,賴政府的經發藍圖走得通?

昨天會議結論洋洋灑灑,舉凡維護台灣AI科技主權及獨立性、發展大型語言模型、帶動百工百業及中小微企業AI轉型、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淨零及數位轉型、研議制定薪資政策等,彷彿經過一個下午的討論,已經為台灣過去的產業經濟瓶頸找到了病灶,開出了解方。

然而,在上述之外,行政院似乎完全漠視影響台灣政治、經濟及社會的中國大陸因素;彷彿一切的討論,都可以再也不管每天侵門踏戶的共機共艦騷擾,憑著眾人討論的建言,就可完整擘畫台灣未來數十年的發展藍圖。可是,台灣的缺工、低薪,能排除兩岸因素?產業界心心念念的AI藍海,中國大陸可能是競爭者、也可能是廣大市場,主事者可以完全排除兩岸的思考嗎?

賴清德卓榮泰的政治好惡,昭然若揭,但身為治國者,在訴諸「放眼世界」這樣的話術之外,如何能無視這個大到隨時影響台灣社會各層面的鄰居?

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昨天演說提到,美國現在所有的政策討論都一分為二,導致於所有人的思想都被框住,台灣也有這種危險,因此不要把任何議題框在親中、親美,要充分討論讓台灣強大的方法。劉德音語重心長,但當著卓榮泰面前沒說出口的是,要讓國家、產業強大,就不應、也不能被僵硬的意識形態框架限制,才能看得更高更遠。民進黨政府,看到這種高度與視野了嗎?

 

相關新聞

國發基金投資頻爆雷,主委 劉鏡清 表示,在投後管理方面會加強,未來投資合約都會明定,必須讓國發基金進入董事會,且要有一定的道德標準,...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7日召開「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公聽會,財政部長莊翠雲表示,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所過的臨時提案,財政部向來尊重與重視,...
前總統蔡英文傳12日將首度出訪捷克等歐洲三國,目前府方及蔡辦除證實捷克行程外,其餘到訪國家均非常低調。惟據透露,蔡歐洲之行除捷克外,...
環境部表示,草案將在今年底完成預告,預計明年元旦上路、2026年正式收費;後續將視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的情形,明年再評估是否酌調碳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