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台新雙龍搶珠 金管會提三原則

新光金控併購案出現台新金控、中信金控雙龍搶珠,金管會也表態。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20日指出,金管會對進行中的案件不予評論,不過,對於金控併購案,金管會採三態度,一是要合法合規、開大門走大路;二是首重金融市場秩序安定;三是重視股東權益保障。陳彥良強調,「開大門走大路,合法合規,就是金管會基本的態度」,其他的部分,因為案件還沒有進來,沒有辦法多做評論。

 金管會稍早證實,關於「新新併」,新光金總經理陳恩光及台新金總經理林維俊19日已主動赴銀行局拜會局長莊琇媛,說明雙方合併事宜,相談內容金管會與兩金控都表示「不予評論」,至於中信金控,金管會表示,並沒有收到任何訊息也不便評論。

 銀行局主祕侯立洋表示,中信金20日才召開董事會,沒那麼快送件,金管會也還沒收到中信金的申請案。根據中信金發布的重訊來看,中信金打算採非合意併購的方式公開收購,這並非國內第一件非合意併購案,過去富邦金控也透過公開收購、非合意併購日盛金控,另外,國票金控曾經申請公開收購銀行,這次中信金申請投資新光金,可以說是非合意併購金控的第二案。

 侯立洋提到,金管會銀行局將依「金金併」四點原則進行審查,即啟動併購的金融機構必須符合四大條件門檻:包括資本充實、經營能力佳、具國際布局發能力、企業社會責任良好。

 依金控公司投資管理辦法來看,非合意併購的公開收購,第一次申請應取得已發行有表決權股份總數或資本總額超過10%,且自主管機關核准投資之日起三個月內,須依公開收購相關規定一次購足股份。


延伸閱讀:

《新聞分析》新光金嫁誰看三關鍵

中信金(2891)申請公開收購新光金(2888),打亂「新新併」的布局!未來新光金花落誰家,3個重要關鍵:1、中信金公開收購價格,小股東是否買單;2、台新金原規劃的「換股」併購,是否會提出較有吸引力的條件,甚至重新檢視併購模式改為「公開收購」;3、併購過程中,是否合乎金管會提出的要求,包括「合法合規」、「開大門走大路」、「金融市場秩序」,以及「重視股東權益」。

中信金(20)日召開臨時董事會,宣布將進行重大轉投資,公開收購新光金融控股公司(簡稱「新光金控」)股份,全案將待主管機關核准後進行。中國信託金控表示,依金控相關法規,此轉投資案將以公開收購方式進行。相關公開收購價格,將待主管機關核准後公布。

市場人士認為,中信金公開收購新光金,應該會以溢價20~30%為參考,若以昨天新光金收盤價11.8元計,收購價格約落在14~15.5元間。依據《證交法》「競爭性公開收購」原則,程序上,中信首先向金管會申報,提出具體的收購價與收購量,同時提交具有履行支付收購對價能力的證明,經核准並進行公告後,才可進行公開收購。而且,一旦啟動,就必須在50日內完成。

以富邦金(2881)併購日盛金為例,富邦金是在2020年12月宣布以每股13元、溢價24.8%,啟動對日盛金50%股權的公開收購,2021年9月16日經富邦金和日盛金雙方董事會通過,並在同年11月5日經雙方股東會通過。富邦金以現金對價支付富邦金以外的日盛金其他所有股東,在日盛金盈餘分配調整後,合併對價從12.41元降到11.71元。富邦金該次併購創下兩大紀錄:一、台灣開放金控成立20年來,首宗金控併購金控案例,金控家數從16家降到15家,二、富邦金成為首家適用金管會非合意併購的優惠資本計提者。

目前,中信金控和台新金控都在積極爭取併購新光金控。中信金控昨天宣布將進行公開收購新光金控的股份,並且已經向金管會申請投資新光金。這顯示中信金控對於併購新光金控的決心和行動力。

另一方面,台新金控和新光金控的合併計劃也在進行中,並且雙方的總經理已經拜會金管會,說明合併事宜。市場傳聞中信金控提供的併購條件可能比台新金控更具優勢。

新光金花落誰家?中信金和台新金都有可能成功併購新光金,但目前中信金的行動似乎更為積極和具體。若中信金順利併購新光金,台灣金控家數將降至13家,而中信金的資產規模將躍升為金控之首;併購後,中信金的壽險市占也將晉升至第三名,僅次於國泰人壽和富邦人壽!

中信金表示,此次併購的目標,是邁向國際,打造國家隊實力的金融控股公司。因此轉投資新光金控將產生極大綜效,同時創造中信金控、新光金控股東更大價值,共同實現成為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的願景。

相關新聞

國發基金投資頻爆雷,主委 劉鏡清 表示,在投後管理方面會加強,未來投資合約都會明定,必須讓國發基金進入董事會,且要有一定的道德標準,...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7日召開「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草案」公聽會,財政部長莊翠雲表示,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所過的臨時提案,財政部向來尊重與重視,...
前總統蔡英文傳12日將首度出訪捷克等歐洲三國,目前府方及蔡辦除證實捷克行程外,其餘到訪國家均非常低調。惟據透露,蔡歐洲之行除捷克外,...
環境部表示,草案將在今年底完成預告,預計明年元旦上路、2026年正式收費;後續將視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的情形,明年再評估是否酌調碳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