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目睹台灣財政的怪現狀

賴總統及新內閣上任後,隨即成立「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努力針對重大問題圖謀解決。然而對財政為「庶政之母」並未得到應有重視。尤其是當前財政存在一些怪現象,卻視而不見、鮮少關心。

當前兩岸關係緊張,國防安全之支出需求壓力大;社會福利與教育支出成長快速;經濟建設又有龐大需求;退休金、公保、勞保、健保等,則為政府製造驚人的潛藏性債務。政府職能擴大,理應對支出膨脹造成強大壓力,然在財政統計上卻無如此反應。此可觀察近十年各級政府支出淨額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始終維持在16%上下,與以往動輒在20%以上,甚至超過25%相比,產生結構性轉變,近乎奇蹟式呈現「小政府」型態。或許是因為經濟成長超過政府支出成長,以及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及民營化等因素所致,政府就應詳加說明;如有統計上的貓膩,也應清楚完整交代。

財政學上有項原則,即「稅」應「統收統支」,「捐」應「專款專用」;惟近年來此項原則持續遭受破壞。例如依據2017年修正實施的「長期照顧服務法」第15條,將長照服務發展基金之財源,除原先已有的政府預算撥充、菸品健康福利捐、捐贈收入、基金孳息收入外,增列遺產稅與贈與稅由單一稅率調整為三級累進稅率所增加的收入、菸稅調漲後所增加的收入,以及依據所得稅法第125條之2,將課徵房地合一稅扣除中央統籌分配後的餘額撥入該基金。由此可見,相關稅收已朝指定用途、專款專用傾斜,有違「稅、捐」分工原則。

公共建設計畫若是合乎成本效益分析準則,且以舉債方式融通,可以擴大有效需求,維持經濟的穩定與成長。然而,以舉債方式融通經常性支出,產生「寅吃卯糧」現象,就有違財政紀律及世代正義原則。近年來有多項公共建設與服務,透過公私協作方式(PPP),包括民間融資啟動(PFI)與民間興建營運(BOT)等來推動;短期看似節省政府開支,然若相關制度不夠健全、資訊不夠透明、監督欠缺有效性,甚至產生鑽營逐利(rent-seeking)現象,就長期及整體而言,政府必須謹慎為之。

當前政府稅收主要由薪資所得者、中產階級在負擔;資本所得者、富有階級則因種種租稅減免及避稅管道而降低其稅負。且因總稅收(不含社會安全捐)占GDP的比率只約13~14%,與其他國家相比,呈現偏低現象。一般而言,租稅是人民購買政府公共服務的代價,具有受益付稅的對應關係。既然富有階層在政府保護及公共財服務下賺錢,基於受益原則,就該正常納稅;再基於量能原則,更應多納一些稅。然而,在財富金字塔頂端深具納稅能力者,不乏沒有合理納稅之人。

由「綜合所得稅申報核定統計專冊」可知,綜所稅有47%的申報戶不用繳稅。針對此現象,政府應該深切檢討,是因為經濟情況不如預期,還是教育政策未能配合產業發展提高生產力,以致人民實質薪資所得普遍偏低;抑或各項扣除額項目浮濫,致使「不用繳稅者」比重偏高。故當政者不應製造「政府英明」照顧中低所得者的幻覺。其實,由行政院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得知,課稅展現租稅正義贏得所得重分配效果極為有限,凸顯政府在稅制及稅政上大有努力改善空間。

政府口口聲聲要遵守財政紀律,追求財政健全與穩定,卻不斷的製造財政赤字,各級政府債務仍在成長中;且藉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數的現象,營造財政一片大好的假象。殊不知稅收估算技術的落伍,總體經濟情勢未能有效掌握,使得實際與預計稅收動輒相差數千億元。政府在數目字管理上失靈,卻製造出「全民退稅」的「德政」,實在令人感慨。由於人工智慧(AI)技術已屬發達,標榜「行動創新AI內閣」的新政府,在提升稅收預測精確度上,當應加把勁!

近年來,政府敗壞財政紀律的行徑,似已司空見慣。最明顯的事例,就是浮濫編列特別預算。蔡英文總統主政時期,透過常態化的編列特別預算,掩飾普通預算財務惡化的情事,摧毀總預算的完整性,其違反財政紀律的程度,遠超過歷任總統,將在歷史上留下紀錄,有待專家學者做進一步評價。

最後,各級政府經常哭窮,卻擁有11兆以上的龐大國有財產。矛盾現象出在未能善加利用,尤其是土地與房舍,任其閒置,甚至成為敗壞市容的幫凶,也予人有「敗家子」的印象。期待新政府能夠全面清查與整頓國有財產,有效管理並善用利用,創造應有的收益與價值,充實國庫收入,實乃全民之福。

相關新聞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5)日在行政院會中表示,《銀行法》第72條之2(有不動產放款天條之稱)法規不變、安全警戒值不變、相關規定均不變,...
 受凱米颱風影響,主計總處5日公布8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36%,連續4個月破2%通膨警戒;主計總處專門委員曹志弘分析,...
7月15日,國科會發佈《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下稱人智基本法草案),讓我國的人工智慧管制再度引發關注。不過,...
台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昨天在行政院 經濟發展 委員會顧問會議中指出,美國目前的政策討論都一分為二,導致所有人的思想被框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