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精簡大勢分析 新論內外失衡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和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會議先後召開,大陸經濟界還沒忙完中共三中全會的決定分析,又在政治局會議公告中找新意。在紛紜而至的解讀潮中,有觀點認為兩會對天下大勢,論得前所未有精簡。經濟界開始關注大勢新解,如「新一輪內外失衡」論。

大陸經濟界人士認為,不論是中共中央全會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一個重要議程是分析判斷天下大勢,無論是會議決定還是會議公報,都會以不同形式透出大勢判斷共識,相關的決定或工作部署,其實都據之而至。

在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有兩份公開文件,一是會議公報,一是會議決定。會議決定集中談改革和中國式現代化,所以大勢判讀主要看會議公報,其中有三處文字與大勢判讀關連,一是在談到上次中全會以來的工作時,說「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二是在談到改革面對狀況,說「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三是在談到未來任務時,說「要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引領全球治理,主動塑造有利外部環境。」

從中共三中全會公報的這些表述,有人認為現在大勢判讀更加重要,所以是話愈少事愈大;有人相信會議其他文件,如領導人講話中可能在這方面有更細的表述;還有人認為如此反覆精煉下的文字,反顯得更加沉重。

7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被視為半年經濟會議,其重點今次加了個「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但總結上半年工作和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仍是排頭的議程。對大勢的分析判斷同樣相當簡單,是一句「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與之關連的還有兩句話,即一句是與經濟直接關連的「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一句是談到下半年工作時提出「既要......積極主動應對,又要保持戰略定力」。

有經濟學家注意到,今次政治局會議的大勢判讀,較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經濟會,不再中性陳述其「性」,如「不確定性」等,而是直接點出其為不利影響,這是大勢判讀中的問題升級版。 字裡行間,都透出大勢判讀不樂觀。經濟界一時難見置評,最新到來一篇是以「新一輪內外失衡」,來講國際變局的大勢判下,至少在經濟層面已出現問題。

提出觀點的,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石先進。他們認為,過去幾年全球經濟運行受疫情大流行、美歐大通膨、俄烏戰爭等事件接二連三衝擊,大陸國內新一輪製造業升級突破伴隨有效需求不足矛盾持續發酵,在大國競爭關係持續演變下,貿易失衡成為影響中國外部發展環境的問題。

文章仔細分析失衡的主要特徵,認定大陸經濟出現所謂「新型順差失衡」、「供強需弱」兩個特別問題。「新型順差失衡」,是說在消費等內需持續偏弱與生產供給端競爭力較強雙重作用下,大陸順差失衡有新表現和新影響,大陸貿易順差占全球或大幅上升到歷史新紀錄。

而「供強需弱」, 是指隨著大陸近年製造業產業技術升級,大陸貿易結構高度化顯著提升與順差分布部門構成體現相應變化,近年中國「新三樣」出口與部門貿易順差規模井噴式增長,就是上述演變的突出體現。文章沒點明另一側,即需求轉弱。

文章相信,產業貿易結構升級也意味著大陸出口重點部門與主要發達國家直接競爭面擴大,已經並將繼續引發相關貿易夥伴的保護主義政策反彈與爭端摩擦增加,在大國地緣政治關系緊張和美歐對華經貿政策的制度對手意識凸顯背景下,有效管理外部經貿爭端與穩定外部經貿環境,對大陸開放大國經濟持續發展將具有愈發重要的意義。

相關新聞

二○二四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昨天在 北京 人民大會堂開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說,未來三年,中國願提供 非洲 國家 人民幣 三千六百億元(...
 大陸為挺經濟,擬繼續放寬貨幣政策。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5日直言,目前金融機構平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約為7%,還有下調空間。...
美國在台協會 (AIT)新任處長 谷立言 (Raymond Greene)七月上任,昨首度舉行記者會與國內外媒體見面。谷立言指出,...
進入8月後,日本的超市等零售店的白米和包裝米飯的購買量增加至往年的1.5倍。由於擔心缺貨,許多消費者忙於搶貨。在混亂的背後,有抑制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