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沃牆:審慎因應「川普經濟學2.0」黑天鵝
2016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參選人川普(Donald Trump)跌破眾多人眼鏡,大勝民主黨參選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當選第58屆美國總統。上任後,川普提出幾項重大的經濟政策主張,包括貿易保護、個人及企業減稅、製造業回流及擴大基礎建設,被稱為「川普經濟學」(Trumpenomics)。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川普捲土重來,其與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的首場辯論在美東時間6月27日登場。辯論會後的CNN民調指出,川普碾壓式地以67%比33%贏過拜登,重回白宮的機率大增。不少人憂心,「川普經濟學2.0」黑天鵝將對市場投下更大的不確定性。
辯論後第一個交易日,美10年、20年及30年公債殖利率連袂上揚;而代表科技股的那斯達克指數在創下18,035歷史高點後,隨即爆大量反轉收黑,背後意涵,頗值玩味。
■美國優先主張,恐引發「川普通膨」
川普過去一直將「美國優先」掛在嘴邊,未來應該也不例外。由他最近的談話中,預判他重掌大權後,「川普經濟學2.0」勢必在外交及經貿政策(包括貿易保護主義、減所得稅、加進口關稅、放鬆華爾街金融監管,並停止對風力發電的補貼,削減石油、天然氣的稅收等),較上一任期走偏鋒。首先,川普揚言調高各國輸往美國產品關稅至10%,要對所有自中國大陸進口的商品課徵60%關稅。
然而,關稅政策往往如七傷拳,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據估算,這些關稅措施將導致國內的物價上漲,導致每個家庭平均每年增加近2千美元支出,即謂「川普通膨,Trumpflation」。川普的貿易政策若付諸實施,將使美國於2025年中陷入衰退,失業與通膨躍升,聯準會(Fed)恐再度升息,而低所得民眾受創最重。
再者,川普基於選票考量,不惜向傳統產業傾斜,他曾在任內退出《巴黎氣候協定》,認為走向再生能源是放棄美國自身傳統能源豐富的優勢,也是間接助漲中國大陸和歐洲潔淨能源的發展。料他將反對任何激進的綠能政策,有可能針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生產商提供稅收減免,同時削減或取消對再生能源的聯邦補貼,減少對清潔能源技術和基礎設施的投資。
在金融方面,原本《陶德─法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為2008年金融海嘯後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於2010年所簽署,目地在限制金融業,用來保護市場及消費者之法規,如提高銀行資本要求、限制銀行不可以小搏大、限制小資本銀行不得併購大銀行。但川普為討好華爾街,他認為《陶德─法蘭克法案》部份條款,嚴格限制美國銀行業投機性交易,且銀行業被嚴厲法令限制導致多數企業難借到貸款,嚴重打擊美國經濟。因而修法對中小銀行放寬監管,結果銀行接連爆出倒閉。未來川普是否重蹈覆轍,進一步放寬限制,不無可能。
■拿台灣當籌碼,恐釀台海危機
另與台灣息息相關的,無非是中美台的三角關係,以及川普經貿政策的外溢效應衝擊。坦然言,川普根本不在意台灣,僅僅視台灣為與中國大陸談判的籌碼。甚或中國大陸願意接受他的條件,川普恐毫不猶豫地拿台灣的主權來交換。唯在達成協議前,可能會強化與台灣的政經關係,提高美國的談判籌碼,屆時「台海危機」必隨之升溫,釀成國安危機。
綜合言之,倘11月5日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曾在經貿外交上採取極端保護主義、強調「美國優先」的狂人川普回鍋執政,將掀起千層浪。除了金融市場動盪,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科技戰、軍備競賽仍會持續,而且變本加厲。在美國將中國大陸視為最強的競爭對手下,川普勢必會斟酌使用「台灣牌」,建議賴政府儘速成立因應小組,及早研議對策。
延伸閱讀:
工商社論/歐美大國政局紛亂 衝擊全球經濟
近期英法國會改選、歐洲議會選舉結果,以及美國總統選舉電視辯論,都顯示既有的執政團隊民意支持度很低,不是已經換黨執政就是搖搖欲墜,歐美大國出現不同程度的領導危機,也必然影響其未來施政方針,進而衝擊全球政經前景。
在今年舉行過的大選中,最戲劇性的,當屬剛結束的法國國民議會選舉。首輪投票,極右翼的國民聯盟成為最大贏家,得票率33%,左翼約為28.1%,總統馬克宏的中間派聯盟得票率僅約21%,在三大黨團之中敬陪末座。
然而相隔一周,在7月7日舉行的第二輪投票,由於中間派和左翼聯盟合作,結果獲得席次都高於國民聯盟,暫時化解了「左右共治」的危機。但此次國民聯盟席次增加一倍,得票率也倍增,其領導人雷朋說:「我們的勝利只是被推遲了。」
英國執政14年的保守黨,在7月4日的下議院改選慘敗,把政權交給席次雖多但得票率增長有限的工黨,另一個開香檳的政黨是極右翼的改革黨,他們獲得前所未有的八席。
在6月上旬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也顯示歐陸大國的右派勢力抬頭。德國的極右翼另類選擇聲勢高漲,得票躍升至15.9%,超過執政聯盟中的社民黨。義大利總理梅洛尼所屬的右翼政黨兄弟黨成為最大贏家,確立該國權力向右翼移動的軌跡,右翼政府變得更穩、更強。德國總理蕭玆曾形容另類選擇黨和其密謀的「再移民計畫」是從瓶子跑出來的魔鬼,但歐洲議會選舉結果顯示,已經跑出來的魔鬼不會重新回到瓶中。這正是歐洲右翼民粹主義膨脹的真實寫照。
美國總統選舉首次辯論情況同樣令人心驚膽跳。執政的民主黨總統拜登老邁不堪,語焉不詳,挑戰的共和黨前總統川普滿口謊言,狂妄自大。川普雖然被判刑確定,但支持度未減,政治獻金反而如潮水般湧入,他在關鍵州的領先狀況不減反增。反觀民主黨內,更換拜登的聲浪越來越大,實已自亂陣腳。川普在總統任內(2017.1~2021.1)採行的財經政策多被歐洲極右翼政黨奉為圭臬,如果他在11月大選後再上位,從他提出的政見可知,原有經濟民族主義政策只會更強烈、更極端,尤其是大幅提高關稅,勢必再度衝擊世局。
歐洲多國的右翼民粹政黨壯大,未來可能與「川普經濟學2.0」產生共振作用,就算尚未取得政權,也可透過國會對執政黨政策構成轉軌壓力,將深刻影響各國的經濟政策及對外經貿政策,不僅改變相對富裕國家的經濟面貌,也將重塑國際經貿秩序。
首當其衝的是各國財政政策。英國工黨和法國左右翼政黨都主張擴大財政,以解民生困苦;然而,在當今各國債務上升的環境下,財政刺激是一個風險很高的提議。因為更高的利率和債務水平意味著政府需要將更多的支出用於支付債務利息,去年法國債務占GDP的比重已上升到110%,迴轉空間很小。如果新的政策制定者追求更多財政刺激,可能會加劇通脹壓力,從而迫使歐洲央行保持較長的高利率時間。
從應然面看,國際間的共同利益應是抑制貿易保護主義,不隨意大幅提高關稅,不輕易限制進出口;移民政策允宜適切,不應堵死移民進入,必須正視勞動力短缺問題;財政政策不應向資本者過度傾斜,不宜大幅減稅,不可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如果歐美新政府為了鞏固政權反其道而行,則其所造成的禍害不可低估。
事實上,目前去全球化趨勢加劇,為了保護民族企業及勞工就業機會,美國等國採取諸多反全球化的政策,阻礙國際經貿合作;地緣政治風險隨而上升加劇,影響投資和經濟穩定;而且將逆轉能源和氣候政策變數,減少對再生能源的支持,放寬化石燃料使用限制和時程,這將不利全球緩和氣候變遷的進程。
如果歐美繼起的政府變本加厲,致使各國更加罔顧國家合作,而偏於競逐一己私利,則將對世界經濟帶來不利影響。當前國際貿易秩序的一大隱憂是貿易保護主義方興未艾,基於「本國優先」的政策,經濟強權可能大幅提高關稅,設置非關稅壁壘,導致貿易摩擦加劇,甚至引發貿易戰。這將破壞以世貿組織(WTO)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導致全球貿易的不確定性大幅增加。如果各國政府對多邊主義多持否定態度,將使新一輪全球貿易規則的制定增加阻力,使得貿易規則更加碎片化。這絕非世界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