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委託研究報告 避15種「空汙」樹惹議
環境部近日發函給相關政府單位,指部分樹種被證實會釋放異戊二烯(Isoprene),因容易衍生臭氧致影響空氣品質,其中有15種樹種,如烏心石、肖楠和楓香等本土樹種,建議避免選擇種植,引發爭議。環境部昨晚間也緊急聲明澄清,強調並無公告禁止種植,近日也將邀集農業部林保育署、林業試驗所及學界人士討論,今天再說明日前發布的非公告,僅是研究計畫,但也提及減少汙染源已進入錙銖必較階段,除要求傳統的固定汙染源、移動汙染源減量,對於生物源可能的影響也會進行關注。
環境部說,針對各界就相關樹種所提疑慮問題,環境部再次澄清並無公告禁止種植相關樹種。樹木可以攔截懸浮微粒等空氣汙染物,的確有助於空氣品質提升。不過,根據國內外研究發現,有一些樹種可能排放異戊二烯,也是臭氧前驅物之一,對於樹種的選擇須從各種不同面向多方考量。
環境部表示,環境部透過成功大學研究團隊蒐集上百篇國內外的論文,提出研究成果,主要原因在於我國空汙減量已有相當成效,目前各項汙染物質若要再加以減少,已進入錙銖必較階段。除了要求傳統的固定汙染源及移動汙染源減量之外,對於生物源可能的影響也會進行關注,以持續提升空氣品質。
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張根穆表示,日前發布的不是一個公告,只是研究計畫,成大研究團隊結核各領域成員,計畫執行當中也持續諮詢跟研商,未來將廣邀更多相關單位、專家一起參與樹種的探討。
張根穆說,過去空汙減量多關注移動源、固定源,但其實臭氧產生有一部分是來自生物源,占臭氧的20%,隨著空品目標愈來愈嚴格,減少汙染源已經來到錙銖必較階段,所以關注漸漸轉移到生物源。環境部只是提供建議,並不具法規強制力,種樹種也有其他生態、景觀考量,都應納入綜合性考量,未來也會多面向研商,把指引做得更好。
環境部已訂於近日邀集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及學界人士,共同討論適合台灣這塊土地與環境的物種,再提供兼具減碳、減汙、景觀等效益正面表列樹種供作參考,避免民眾疑慮,或植樹的困擾。
延伸閱讀:環境部:未禁止種植、近期將開會研議
環境部表示,有鑑於近年臭氧已成為主要空氣汙染物,管制臭氧必須從前驅物氮氧化物(NOx)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著手,其中VOCs來源包含人為排放(工廠、車輛等)及生物源兩種。為強化臭氧管制,除積極減少人為VOCs排放外,參考國際間管理經驗,植物(生物源)產生之異戊二烯亦須加以關注。為此,環境部在去年委託國立成功大學研究團隊,釐清本土樹種異戊二烯排放潛勢,根據異戊二烯排放率,篩選15種異戊二烯排放率高的原生樹種,提供各界參考。
環境部強調,植樹是一項無悔的政策,環境部鼓勵各界廣為植樹,成大研究所提15種樹種非公告禁止種植,也不是要求砍伐,相反的,基於種植考量需求,也鼓勵進行該樹種種植。
環境部進一步說,由於植樹目的涉及減碳、環境、景觀、經濟及生物多樣性等不同面向,然為減緩環境臭氧生成,環境部建議相關單位,基於造林綠化基地的現有樹種為基礎,於新種植樹木時可挑選異戊二烯排放率較低的樹種進行植栽擴充,並採取因地制宜適地適種原則,同時應採混和林方式以促進生態平衡。如此不僅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還能兼顧減碳、美觀、經濟價值及提升生態多樣性,促進都市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