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上路 恐衝擊台灣出口競爭力

編按:

2022年元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正式生效。大陸學者認RCEP將成為大陸外貿增長加速器,將與北美自貿區、歐盟形成三足鼎立的全球最大自貿區,全球朝向區域貿易發展,將對台灣造成怎樣的影響?望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對策即早因應。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於2022年一月生效,該協定生效後,區域內九成以上的貨物貿易將實現零關稅,企業也可按規則,憑較低的門檻獲得原產資格、享受關稅優惠,不過台灣卻再度被排除在外。

綜合媒體報導,日本、中國、韓國和東盟(ASEAN)等參加的東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生效,在國內生産總值(GDP)上佔世界約3成的巨大經濟圈隨之誕生。對日本來説,成為與中韓首次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有估算稱將推動日本面向區域內的出口比2019年增長逾5%。

其中,RCEP設置「原産地規則之累積規則」,即使在多個國家進行加工和組裝,只要是協定的區域內,就給予關稅優惠。例如在關稅取消完成後,可以從中國向泰國進口汽車零部件,然後向澳大利亞以無關稅條件出口整車。

RCEP生效後受惠最大的汽零業者,對台灣設廠大陸、東南亞、日本的汽車零件廠增添利多,產品外銷版擴展,高階零件拓展成員國市場享優惠關稅稅率,產品外銷競爭力大增,但對台灣廠的電動車產業,以及相關的零組件,首當其衝。

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丁學文就表示,「全球地緣政治及區域分化狀況日趨嚴重,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為台灣出口競爭重要國,三國同時加入同一個貿易組織,恐怕會對台灣競爭力造成影響。」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去年就表示,RCEP將調整將牽動全球經貿情勢,國內對於RCEP影響程度,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台灣在加入CPTPP之前,必須先承受RCEP生效的衝擊。台灣目前約有七成產品出口到RCEP,其中有超過四分之三是零關稅,主要是以資訊電子類產品為主,近年來出口表現不錯。另外由於RCEP原產地規定寛鬆,生效後不會改變原有產業分工模式,所以這類產品受RCEP影響有限。

至於非零關稅產品則集中在石化、機械、紡織及食品等,這些產業近年來受到RCEP區域內FTA的貿易移轉效應,不但占台灣出口比重下滑,在RCEP的市占率也下降。未來在面對RCEP生效後新一波降稅,出口可能持續受到壓縮;如何降低關稅劣勢,避免市占率繼續下滑,為未來重要的課題。

亞太地區原本即是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熱點,近年來許多國家除了將原本FTA升級外,也形成不少新的雙邊FTA,大型FTA的進展更是超出預期。未來RCEP與CPTPP更會持續競逐新成員,全球將形成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歐盟、RCEP與CPTPP四足鼎立的情勢。

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組長黃健群分析,大陸積極推動RCEP,主要戰略目的:首先是希望建構一個以亞洲為中心的全球化路徑;並加強大陸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其次,希望藉此強化與東協,以及日、韓等經濟體的貿易合作,降低對美國的出口依賴,以增加大陸外貿穩定。第三,在美國持續抑制大陸科技發展的態勢下,RCEP建構的市場一體化,讓區域內資源、糧食、科技等產品的供應可得到相對保障,提升大陸供應鏈安全。最後,區域內投資的自由化,可讓大陸「騰籠換鳥」,將低附加價值產業向東協國家轉移,並加速引進高附加價值產業,以促成產業的升級轉型。

中經院台灣WTO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持不同看法,認為RCEP承諾內容沒有太大改變,加上廠商早已赴東南亞布局,且台灣對RCEP成員國出口70%以上免關稅,RCEP生效後,對台灣影響相當有限。

以面板來說,降稅時程長達10年,李淳指出,面板這類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產品,10年後可能已經進展到不同領域,影響微乎其微,這也是中國拉長降稅時程的原因。

並引用經濟部日前分析,初步評估短期內產業不會受到太大衝擊,將持續輔導機械、塑化、鋼鐵及紡織等業數位轉型,提升競爭力。

李淳更指出,台灣要加入RCEP「目前狀況是毫無機會」,必須建立在先跟中國對話,有共識後才有辦法往下走,兩岸現在陷入僵局,想加入難度非常高。

相關新聞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8日將赴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進行「我國如果要設立國家主權基金,中央銀行與政府相關基金(如四大基金等)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在美台關稅談判之際,近日新台幣兌美元出現「暴力」升值,連2天升幅都超過1元,甚至見到「29字頭」引發市場質疑受到美國施壓,...
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表態,以台灣經濟實力、科技產業發展,具備成立國家主權基金條件,但要先有專法及專業公開透明的管理機制;不願具名學者表示,...
台幣暴升,4月壽險將陷虧損,據透露,六大壽險高層已「口頭」向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提暫行措施,有兩大方向,一、尋找外匯準備金第二桶金的財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