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出現外國投資赤字,標誌著西方「去風險」帶來的壓力
國際收支數據顯示,中國首次出現季度外國直接投資(FDI)赤字,突顯出在西方政府採取「去風險」措施後,北京方面在吸引海外企業方面面臨的挑戰。
根據週五晚間公佈的中國國際收支初步數據,7月至9月期間直接投資負債(衡量外國直接投資的指標)為赤字118億美元。這是中國外匯監管機構自1998年開始編制數據以來首次出現季度缺口,這可能與西方國家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對中國「去風險化」的影響有關。
高盛闡述:「中國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疲軟,可能是由於跨國公司將利潤匯回國內造成的。」他補充,中國與已開發國家的利差也是一個原因。“由於中國的利率‘持續較低水平’,而中國以外的利率‘持續較高水平’,資本外流壓力可能會持續存在。”
結果,中國的基本平衡(包括經常帳和直接投資平衡,比波動性較大的證券投資更穩定)出現了 32 億美元的赤字,這是有記錄以來第二個季度出現赤字。華僑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Tommy Xie表示:“鑑於這些即將對人民幣施壓的動態,我們預計中國當局將有持續的戰略反應。”
官方數據顯示,十月在岸人民幣兌美元交易量也創下歷史新低,凸顯當局加大力度遏止人民幣拋售。謝預計,中國央行將繼續採取反週期幹預措施,包括對人民幣每日定盤價的強烈偏向以及管理離岸市場的人民幣流動性,以在面臨這些不利因素時為人民幣提供支撐。
最新數據顯示,10月人民幣兌美元在岸交易量跌至歷史新低1.85兆元(合2,540.5億美元),較8月水準下降73%。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中國人民銀行已敦促主要銀行限制交易並勸阻客戶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高盛數據顯示,9月中國外匯流出量大幅增加至750億美元,為2016年以來最大月數。(1 美元 = 7.2819 人民幣)
延伸閱讀:
中國Q3外國投資首見負成長!路透:西方去風險壓力使然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上周五(3日)公佈第3季國際收支數據,外國直接投資(FDI)首度出現赤字情形,金額達118億美元,《路透社》報導,這一情況凸顯西方國家在地緣政治緊張下採取的「去風險」行動,正讓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面臨到挑戰。
高盛在研究報告中表示,外資流入疲弱可能是因為跨國企業將利潤匯回本國所致,中國跟已開發國家的利差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已開發國家在升息抗通膨的同時,中國則持續降息刺激經濟,華僑銀行大中華地區研究主管謝棟銘指出,鑑於這些對人民幣構成壓力的不利因素,中國料將持續採取逆週期因子干預做法,包括設定每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及管理離岸人民幣流動性來支撐人民幣。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10月在岸人民幣兌美元交易量為1.85兆人民幣,創下歷史新低並較8月下滑73%,凸顯北京當局加大力道遏制人民幣拋售,消息人士透露,中國人民銀行已敦促主要銀行限制交易,並勸阻客戶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高盛數據則顯示,9月中國外匯流出量大增至750億美元,創2016年來單月最大紀錄。
法國興業銀行大中華區經濟學家林紫瓊則表示,這些數據恐意味著撤資可能比新增投資還多,這一情況令人擔憂,但她認為這只是供應鏈的持續多元化,在中國採取更多支持措施後,信心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