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銀:東亞明年經濟成長率 恐50年來最糟

世界銀行2日指出,考慮金融環境緊縮及全球經濟疲軟拖累,下調中國與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今、明年經濟增長預測。世銀示警,美國保護主義與債務水準上升拖累,明年東亞及太平洋地區開發中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將是50年來數一數二的差。

 世銀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半年度展望中指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發展中經濟體(包含大陸)今明兩年的增長將放緩,預計今年GDP成長5%,明年預計成長4.5%,分別較4月時預測下調0.1及0.3個百分點。

 其中部分原因與中國經濟前景不如預期有關,在房地產陷入困境、債務增加,及疫後重新開放提振力道減弱,世銀預測中國明年經濟成長4.4%,低於先前預測的4.8%,至於今年GDP成長預測維持5.1%。此外中國經濟成長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區域經濟成長率將下降0.3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發展中經濟體一般政府債務顯著增加,企業債務水準迅速上升,特別是中、泰和越南。債務增加可能導致利率上升,增加私人企業的借貸成本,限制公共和私人投資。與其他新興市場相比,中、泰及馬來西亞家庭債務水平相對較高,這可能導致更多收入用於償債,進一步削減支出。

世界銀行警告:亞洲面臨半個世紀以來最糟糕的經濟前景

世界銀行(World Bank)援引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一系列疲弱指標表示,目前預計2024年中國經濟產出將成長4.4%,低於4月份預測的4.8%。世界銀行還將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發展中經濟體 2024 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預測從 4 月份預測的 4.8%下調至 4.5%,低於今年預期的 5%。

預測顯示,如果不考慮新冠疫情、亞洲金融危機和上世紀70年代全球石油危機等特殊事件,作爲全球主要成長引擎之一的亞太地區將出現自上世紀60年代末以來最慢的成長速度。

世界銀行東亞及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阿迪提亞•馬圖(Aaditya Mattoo)表示,經濟學家曾預計,中國從嚴格的疫情控制中的復甦將「比實際情況更持久、更顯著」。該行指出,中國的零售額跌至疫情爆發前的水準以下,房價停滯不前,家庭債務增加,民營部門投資滯後。

馬圖警告稱,除非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著手「更深層次」的服務業改革,否則成長放緩將持續下去。但對許多亞洲發展中經濟體來說,從房地產和投資拉動型成長模式轉型一直具有挑戰性。「在一個透過製造業的貿易和投資真正繁榮起來的地區……下一個成長的關鍵將來自改革服務業,以利用數字革命,」他說。

全球需求疲軟正在造成損失。與2022年第二季度相比,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商品出口下降逾20%,中國和越南的商品出口下降逾10%。不斷上升的家庭、企業和政府債務進一步削弱了成長前景。預測的惡化還反映出,不僅是中國,該地區大部分國家都開始受到美國根據《削減通膨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案》制定的新工業和貿易政策的衝擊。

多年來,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和華盛頓對北京徵收的關稅使東南亞受益,推動了對該地區其他國家(尤其是越南)的進口需求。但是,2022年引入的《削減通膨法》和《晶片與科學法》——旨在促進美國製造業和減少美國對中國依賴的政策——打擊了東南亞國家。它們對美國的受影響產品出口已經下降。

馬圖說:「就貿易轉移而言,整個地區過去從美中貿易緊張局勢中反常獲益,現在卻遭受貿易轉移的痛苦。」世界銀行表示,在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的保護主義政策生效後,中國以及印尼、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電子產品和機械出口下降。

相比之下,美國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國的貿易並沒有下降。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不同,加拿大和墨西哥不受美國補貼附帶的本地含量要求的約束。「在這些條款下的待遇是對那些不能免除當地含量要求的國家的歧視,」馬圖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全球經濟成長整體放緩導致需求減少,這影響到了所有國家。

(摘自FT中文網)

相關新聞

路透5日引述業界人士說法稱,日本將在2025年的新版能源政策中提高核電占比,藉此在需求增長和地緣政治情勢緊張的雙重挑戰下穩定電力供應。...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於當地時間6月4日晚間,在社群平台X(原Twitter)發文,自行宣布在國會大選中勝選,...
今年是「六四事件」35周年,北京提高社會維穩層級,天安門廣場仍須提前預約才能進入,天安門城樓則全天關閉。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區大型路口、...
美國總統拜登對一系列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大幅提高關稅稅率,只不過是一年多來美國重新部署亞洲貿易路徑的布局之一,可從最近的一些數字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