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應化解僵局 重建信任

在美中政治、軍事、經濟不斷加劇地競爭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及教授羅奇提出化解僵局三重策略:一、重建信任,促進彼此利益;二、從根本改變經濟關係,擁抱「正和」策略;第三、建立全新而強韌的互動基礎。來化解日益升高的衝突風險。

作者:羅奇

過去一年最重要的大事當屬美中經濟減緩與競爭關係。去年美國聯準會(Fed)對通膨上漲的回應落後,面臨停滯性通膨的風險,可能重演1970年代末的困境。

在1970年代末的停滯性通膨中,Fed是關鍵推手,官員認為能源和糧食震撼等供應面干擾不該由貨幣政策處理,從而允許實質聯邦資金利率跌入深度負值。

Fed現任主席鮑爾似乎決心要避免重複相同的錯誤,但鮑爾領導的Fed在回應新冠疫情和戰爭相關的震撼時,初期陷入1970年代Fed的思維,認為通膨飆升是暫時性的,讓實質聯邦資金利都是負值。

過度寬鬆貨幣政策很危險, 因為要無痛退出超寬鬆貨幣政策極為困難,鮑爾領導的Fed仍深陷泥淖。因此,在Fed想控制住通膨之際,我們必須正視鮑爾的警告,也就是痛苦(例如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中國大陸也正面臨經濟逆風,且許多都和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政策取向有關。

在傳統總體經濟學裡,一個經濟體的更長期成長潛力,是由勞動力與生產力成長的總和決定,若其中一個因素減慢,另一個就得加速,否則將損及長期成長。

現在中國大陸這兩個因素都陷入大麻煩。過去的一胎化政策(之後放寬到二胎、三胎)意味著工作年齡人口萎縮,習近平在中共20大發表的演說也暗示,原已龐大的生產力逆風可能加劇。

中國大陸的生產力問題不只來自新冠清政策與房市減慢,也反映多重基本面壓力的匯聚,這些壓力主要來自「國進民退」政策。中國大陸現在的固有創新能力不如預期,更多的監管限制也阻礙了驅動創業精神與蓬勃消費者社會的動物本能。

習近平的外交政策更加強硬,已非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原則。簡言之,中國大陸過去幾年的成長減弱問題,可能會持續下去。

此外,中國大陸一再強調要「統一」台灣的承諾、在南海地區的行為、迅速擴軍,以及一帶一路計畫,都顯示「貿然越界」(premature overreach)的特性。耶魯大學歷史學家甘酒迪曾強調,在建立穩固的經濟基礎之前,先發展軍事強權這種「貿然越界」,是強權衰落的肇因。

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更增添「越界」的論據。中國大陸還沒在出口導向與消費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中取得平衡,艱困但必要的結構改革拖得愈久,在政治和經濟之間取得平衡的風險就愈高。

針對美中競争,美國和中國大陸應該發展出一套聚焦於診斷問題的框架。我認為,美中衝能以三重策略化解。首先是重建信任;雙方應攜手處理一些符合彼此利益的議題,包括氣候變遷、全球健康以及網路資安。

其次是從根本改變經濟關係,目前的零和做法已加劇雙邊貿易緊張,因此美中應該轉而擁抱「正和」(positive-sum)策略,簽署強化成長的雙邊投資協定,並且建立一套仲裁機制,理科技移轉、創新政策及國營企業補貼等領域的問題。

第三是建立一套全新而強韌的互動基礎,設立永久美中秘書處,負責監督與管理美中關係的所有面向,包括經濟、貿易、人權及軍事/網路緊張。

這個秘書處的成員應該由人數各的美中專業人士組成,才更能反映出管理兩大強權關係的重要性。

(作者StephenS.Roach是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董事長、Project Syndicate專欄作家/編譯簡國帆)

#本文轉自經濟日報,未有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再告知

相關新聞

全球銀行業氣候聯盟「淨零銀行聯盟」正就修改成員規則徵詢意見,因部分大型銀行退出及實體經濟行動不足。阿布達比第一銀行的巴席爾表示,...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周三利率決策和聯準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記者會的五大重點摘錄
中國大陸十七日在台海軍演,矛頭指向美國「以台制華」,美國國務院十八日回應,指中國大陸對台灣做出明目張膽、不負責任地威脅,豈能自稱是「...
NVIDIA GTC大會於美國聖荷西登場,執行長黃仁勳也在大會上宣布了NVIDIA對於AI晶片的最新進展,並同時公布了在推理模型、...